一說二戰末期曾有這樣一個插曲:剛上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急着給蘇聯來個下馬威,於是在隨後一次會談上神祕兮兮地告訴斯大林:美國正在研究一種強得沒邊的超級武器,它將直接顛覆人類對戰爭的認知。他還說,這種武器並非遙遠的幻想,因爲它不久後便會被用在對日本的進攻中。毫無疑問,杜魯門口中的“超級武器”指的就是原子彈,然而他卻沒有從斯大林的臉上看出一絲不安或是緊張;相反,對方反而帶着玩味的笑回應道:“既然如此,咱就等着美軍的表演吧!”

斯大林爲何如此淡定呢?一方面,這是卓越政治家的基本素養,而另一方面,倘若打開上帝視角,杜魯門拙劣的表演實在是十分幼稚——他壓根就沒想到,斯大林對原子彈的瞭解恐怕比他都多。

毫無疑問,二戰末期的美國雲集了一大批科學界的先驅式人物,他們星光熠熠,閃得令人眼暈,然而蘇聯的武器專家同樣不是喫素的。有資料顯示,蘇聯對原子彈一類武器的構想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就開始了,蘇聯人對其期待最初很單純,不過是想要發明一種威力盡可能大的炸彈,在戰場上給敵人造成更大的殺傷。而蘇聯對原子彈追求最早的確鑿資料出現在1942年,在斯大林的批准下,貝利亞親自着手組建了“特別軍事技術偵查部”,用以蒐集相關情報。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軍事情報部門一開始盯上的目標不是美國,也不是德國,而是正在捱打的英國。原來,當時英國讓德國打得抬不起頭,眼看着就要淪陷,一批有影響力的英國科學家遂聯名請願,要求首相和國會批准原子彈的研發項目。此事並非不隱蔽,而是讓蘇聯安插在倫敦的間諜給刺探到了。當千里之外的莫斯科瞭解到原子彈是怎樣一種存在後,高層當即決定上馬同樣的項目且力爭於西方國家之前搞出來。然而,別說原子彈了,當時世界上的相關理論尚且不成熟,蘇聯人後知後覺,更是兩眼一抹黑。因此到了次年,蘇聯方面建立的是“偵查部”而不是“實驗室”、“研究院”等,就是打算從“偷”下手,派出大量間諜安插在世界各個角落,哪裏出現有關原子彈的消息就去哪兒。

隨着時間的推移,蘇聯間諜們漸漸察覺事情有些不太對勁:急需原子彈的英國沒多少有價值的信息,整天嚷嚷着要搞的德日也沒多少正兒八經的情報,反倒是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正在悄悄搞大新聞——美國人正小心翼翼地掩藏着一個宏偉計劃,而這個項目的實際規模龐大得難以想象,它便是著名的“曼哈頓計劃”。

人類歷史上恐怕再也沒有一個計劃能像“曼哈頓計劃”這般龐大,同時又能如此保密了。據統計,先後有超過10萬人參與該計劃,但在武器最終問世後,只有屈指可數的一部分人知曉整個項目;就連美國總統和絕大部分高級官員也只是知道美軍正在研發一種強力武器,僅此而已。誰能想到,就在幾乎所有美國人對此毫無知情的同時,蘇聯高層已將發生的一切摸了個門兒清。

蘇聯間諜直接被安插進了“曼哈頓計劃”的核心,蘇聯解體後,根據被解密的檔案來看,1944年,代號爲“德爾瑪”的蘇聯間諜化名爲喬治·科瓦爾,被調往原子彈燃料生產基地負責健康安全工作。美國方面不但對他的真實身份毫不知情,科瓦爾還因工作敬業認真而廣受好評。在漸漸獲取了美國人信任的同時,他也將大量機密資料源源不斷地送到莫斯科。這其中還出現了像瑪加麗塔·科涅庫娃這般傳奇的人物,她將愛因斯坦迷得顛三倒四。在瑪加麗塔被召回莫斯科後,後者還戀戀不捨地給她寫信。無奈之下,蘇聯情報部門只能僞造了一個住址,好讓愛因斯坦有個念想。另外,有資料顯示還有一個代號爲“珀蘇斯”的間諜甚至躋身管理層,美國情報部門曾做過反覆排查,最終也沒能找到蛛絲馬跡,因此,“珀蘇斯”其人是否當真存在,這也成了歷史謎團。

蘇聯間諜的神通廣大令人不寒而慄,例如在1945年,武器專家們將間諜偷到的資料拼拼湊湊後,居然將原子彈的設計圖紙、數學計算和炸彈引信結構裝置設計方案給拼了個大差不差。要知道,其中相當一部分保存在奧本海默原子彈試驗場中。根據這些寶貴資料,蘇聯原子彈項目也取得了巨大突破。當時,蘇聯相關項目負責人伊戈爾·瓦西裏耶維奇·庫爾恰托夫根據自己的思路同樣搞出了一套設計方案,然而受限於許多因素,蘇聯科學家們在反覆計算的過程中得到答案的誤差很大,跟美國人的數據一比更是千差萬別。作爲科學家,庫爾恰托夫曾一度堅持自己的方案,但在糾結了一段時間後也放棄了矜持,直接將自己的設計和計算全部撤銷,照搬了“標準答案”。

原子彈的研發和製造過程是蘇聯式體制可怕執行力的又一次具體體現:爲了保障工作又好又快完成,身爲蘇聯二把手的貝利亞不惜親自下車間,每天跑到現場指導工作;爲減少輻射對工作人員身體的侵害,美國人特別設計了防護服和機械臂,而蘇聯政府則省去了這個步驟,直接從監獄裏調來大量死囚,命令他們“戴罪立功”,爲國家做貢獻。爲防止有死囚犯半途變節,在場的衛兵個個全副武裝,必要時可先斬後奏且不用承擔責任。然而,這也使得現場的氣氛變得草木皆兵,甚至連犯人突然咳嗽一聲都會令守衛條件反射地舉起槍。

雖然過程中充滿了瑕疵和爭議,但顯而易見的是,種種努力爲蘇聯在原子彈的研發道路上節約了大量時間和金錢。根據學界權威刊物《原子科學家新聞簡報》:在貝利亞的安排下,數以千計的蘇聯間諜充斥在全世界每一個角落。無論是紐約、華盛頓、柏林還是倫敦,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間諜就趨之若鶩地一擁而上。這些精英間諜爲蘇聯節約了至少2年的寶貴時間,在一輛T-34坦克僅有不到3萬盧布的時代,他們爲蘇聯節約了至少2.5億盧布。連庫爾恰托夫都不禁感嘆:“若不是貝利亞,我們可能就造不出原子彈!”

1949年8月29日,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在塞米帕拉汀斯克大草原上綻開一朵雄壯的蘑菇雲,西方國家對此卻炸開了鍋。有人將“喬一號”的照片和“胖子”擺在一起,指出二者的外形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狠批蘇聯人抄襲。蘇聯人也懶得去爭辯,斯大林在慶功會上笑呵呵地說:“再晚個一兩年,這種炸彈恐怕就要落在咱自個兒頭上嘍。”

蘇聯解體4年後,有一位退休的克格勃高官將這段歷史的部分內幕賣給了《消息報》。媒體正愁沒有新聞呢,再加上當時否定蘇聯是主流,此事照理說會引起巨大轟動。不料即便俄羅斯政府也不怎麼待見蘇聯,前者還是很快就將相關消息給封殺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