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狂宴》看完了,心裏五味雜談。

要說這部吳亦凡、陳學冬、陳偉霆、林允扛鼎,TFBOYS合體,衆星雲集,又以真人CG爲噱頭的電影沒任何突出優點,倒不盡然。

至少,一向看電影遵循只看不說的片兒嫂,在看《冷血狂宴》時吐槽全程高能,差點讓片兒哥以爲進錯片場來到了《吐槽大會》,就證明這部電影優點還是很突出的。

不過,這麼看來郭敬明不該把《爵跡2》改名爲《冷血狂宴》,叫《吐槽盛宴》聽起來更爲貼切些。

當然,以上純屬玩笑。

很多觀衆相信會有一個疑惑,郭敬明這些年拍的衆多電影皆評價不高,怎麼還一直受制片方歡迎,受那麼多明星追捧呢?

除了衆所周知的造星、捧人能力,郭敬明還有一個法寶也是他被衆星捧月的原因,這就是他自創的“真人CG電影”,當然這也是《冷血狂宴》的優點之一。

在影視發展史上,最初受技術手段的制約,不管是上天入地,還是宇宙翱翔,都需要實景來拍攝,這也就造就了一批號稱是“劇組發明家”的道具師。

和現在的道具師相比,雖然製作水平上遠遠不及,但論腦洞的發達程度,以前的道具師絕對可以稱王。

像86版《西遊記》裏的滑板騰雲駕霧,魚缸拍水下龍宮,在如今看來都頗爲新奇。

在這之後,隨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CG技術開始登陸影視圈,讓原本需要動用大量人力物力的道具、背景,變成只需要一塊綠布拍攝演員,其他都只需要電腦處理即可完成後期製作。

這是電影界劃時代的成就,既節省了電影成本,又讓觀衆有了更真實、直觀的感受。

CG技術發展至今,從簡單的應用在道具和場景上,現在逐漸也應用在人的身上,利用面部、動作捕捉,完全可以靠電腦生成一個真假難辨的人物,像《雙子殺手》中重返18歲的威爾·史密斯和《驚奇隊長》裏年輕版的尼克·弗瑞,都利用了這種技術。

在這樣的應用之外,還有一種完全利用CG技術拍攝的電影,像《最終幻想Ⅶ:聖子降臨》就在此列。

而郭敬明的“真人CG電影”其實更接近於《最終幻想Ⅶ:聖子降臨》這種全CG電影的形式,只是在人物面部上利用了明星的面部數據。

其實這樣的電影製作方式相信在未來是一種趨勢,郭敬明可以說至少在國內是走在了前列,只不過並沒有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我們可以想象,電影工業繼續發展,未來可能只需要一次採集某個人的面部、動作數據或是完全靠大數據整合,就可以滿足電影角色的需求,之後只要授權得到演員數據,就可以不需要演員親自參與就可以完成一部電影。

這不僅可以省下大量的演員、時間成本,甚至能做到人人皆可當主角,人人皆可拍電影的地步。

回到郭敬明的《冷血狂宴》,本來郭敬明完全可以憑藉着推進新技術贏得一波口碑,可他卻用在歪路上。

不提他脫胎於《小時代》,換湯不換藥的浮空奢華,也不提他改編自《爵跡》的劇本到底如何,本身看看大部分的主演演員就代表了他真正想走的路。

在衆多對《冷血狂宴》的討論中,極少有人會提及“演技”這個詞。

是的,對於CG技術而言,人物的演技,尤其是面部表情傳達的情緒完全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來彌補,尤其是像郭敬明《冷血狂宴》這樣不追求真實化的CG電影,觀衆更容易把它等同於動漫,而不在意演員的真實演技。

這也是在《爵跡》即使普遍評價不高,續作《冷血狂宴》還能繼續拍攝的原因之一,流量明星有流量,卻都紅的太快,大部分都沒有演技,而《冷血狂宴》這樣的電影恰恰能彌補這部分,充分的發揮流量的作用,還不會因演技損害明星的流量。而且只要採集一定的數據,就可以得到片酬,這給明星省下了大量的時間,製作方也可以用更低的片酬請來更多的明星。

從這些就能明白爲什麼郭敬明受明星們追捧,《冷血狂宴》爲什麼能請那麼多明星,又爲何6小時能突破3億票房了。

果然,中國電影的路還長着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