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法國的飲食文化學者讓納萊強調說:“宴會是一項有力的社會風俗制度,它把人們聚集在一起構成一個社區,強調友情、社會關係和文明的價值。”君主並不是很隨意地開宴,而是要對有功之臣開宴,提供娛樂活動,強調君主的社會地位和價值,同時也強化了大臣的忠心。鴻門宴算是一次大宴會,項羽是主人,劉邦是賓客。項羽要開宴款待劉邦,同時也要派人行刺劉邦。不料,張良計策高妙,項伯幫了忙,樊噲護住劉邦,劉邦腿腳快,算是逃了活命。本來要拉攏並賞賜劉邦的宴會弄得劍拔弩張,不歡而散。同樣不懷好意的宴會是單刀會,江東魯肅擺下宴會,要關羽赴會,目的是要索還荊州。如果關羽不赴會就會被人恥笑,如果去了就會被強迫,甚至有被伏兵所殺的危險。不料,關羽單刀赴會,威風凜凜,完全控制了全場。魯肅不得不做出讓步,送關羽登船回去。真是酒無好酒,宴無好宴。大宋時期,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或許受了宴飲風氣的影響,召集掌握兵權的大將一起喝酒,也就是宴飲,在宴會上杯酒釋兵權,算是用和平方式解決了兵權的問題,把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即便有些武將不喜歡交出兵權,最後也被勸說,老老實實交出了兵權,而這種選擇是通過宴會的方式來解決的,並沒有動一刀一槍,也沒有給誰栽贓陷害。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就要用武力奪取兵權,殺了不少功臣,傳說曾經把功臣們都請進慶功樓,然後“炮打慶功樓”,來個一鍋端,其實只是大殺功臣的隱喻,並非真的用紅衣大炮來轟。

研究古希臘宴飲文化的學者默裏認爲“宴飲和戰爭的組織之間有一種非常緊密的關係。”組織宴會,讓士兵參加,不僅讓他們有充足的能量應對戰爭,而且強化士兵們對長官的忠心,保證勝利的決心和信心。曹操在《短歌行》中有詩句:“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說的就是宴飲。作爲政治家的曹操求賢若渴,他所謂的嘉賓並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一般朋友,而是有名的賢士,不然就不會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了。

宴飲是有講究的,畢竟講了大排場,還有很尊貴的主人主持,單就鴻門宴來說就非常講究。項羽、項伯東向坐,最尊貴;亞父范增南向坐,地位次之;沛公劉邦北向坐,地位更低;張良西向侍,地位最低。飲食擺放一點都不帶錯的,帶骨的肉菜放在左邊,不帶骨的肉菜放在右邊;飯食放在左,羹湯放在右;細切和燒烤的肉放在遠端,醋和醬類放在近處的地方,燒魚魚尾向着賓客,冬天魚肚子向着賓客右方,夏天魚脊向着賓客右方。上菜的時候,侍者要右手握持,託捧在左手上。規矩非常多,甚至很繁瑣。

宴飲活動中還要歌舞助興,有的也摻雜雜技節目、書場表演等。賓主按捺不住的時候,可以進入舞臺,即興歌舞,當然也是有規矩的。一般是主人先跳舞,賓客再跳舞,算是還禮。曾經有人在宴會上沒有跳舞還禮,被認爲侮辱了主人而被流放,很典型的就是就大學士蔡邕,被流放到吳地去了。

要是宮廷宴飲就更講究了,場面奢華,用很多金銀、象牙、鑲嵌玉石的器皿,還要分賓主落座,喫的喝的更是講究,還要有音樂伴奏,有歌舞、百戲、相撲表演,邊喫邊欣賞,一場下來,動用人數數千,其排場和奢華程度可見一斑。

宴飲本來就是歡快的事,但沒有無原則無條件的宴飲,一般都是有極強的功利目的的。慶功封賞還好說,要是奪權和暗殺就不好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