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哈爾濱12月8日電 (記者李麗雲 通訊員孟姝軼)凍土和野火也能扯上關係?對,有關係!記者從東北林業大學獲悉,該校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相關論文已在線發表於《科學報告》。

隨着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環北極多年凍土帶碳庫將逐漸受到擾動,並可能以釋放甲烷氣體形式進入大氣,成爲環境變化重要影響因素。多年凍土退化區野火現象逐漸增多,森林火災每年燒燬5—20萬公頃環極地多年凍土帶北方森林。而針對多年凍土融化釋放的甲烷氣體對局地氣溫影響及其自燃機制與野火的關係認識還相對匱乏。

單煒研究小組在位於歐亞大陸多年凍土區南緣的小興安嶺西北段,設置多個監測區域,佈設大氣甲烷濃度、大氣溫度、土壤溫度、地表淺層孔隙水壓力等監測設備,長期監測相關數據變化,採用高密度電法(HDR)、探地雷達(GPR)及現場鑽探,勘察量測與驗證凍土分佈變化,結合哨兵2號衛星(SENTINEL-2 L1C)遙感影像、無人機影像三維重構,分析火災活動和相關地質環境因素變化關係。

單煒說,隨着春季地面積雪融化,研究區空氣溼度、氣壓達到年度低值,同時出現凍土沼澤地表淺層孔隙水壓力陡升,地表甲烷濃度年最大值,此階段進入地表的高濃度甲烷氣體,會以升高大氣溫度及其自身燃燒兩種方式,增加多年凍土退化區野火風險,這可能是導致中國東北及西伯利亞東南部多年凍土帶季節性野火發生頻率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野火頻率的增加,會進一步對氣候變化形成正反饋。需要有針對性建立火災預警機制,有效降低野火風險。

論文審稿人一致認爲,這是一篇來自很少被報道地區的有趣創新性論文,爲研究多年凍土區的野火爆發提供了全新視角,這些發現具有潛在全球意義,將促進森林相關研究和管理,可能會促進地球科學的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