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全球熱議的 LK-99 風波告一段落後,Nature 的一篇資訊頭條再次提及了“室溫超導”。

儘管對超導的熱情一直不減,但隨着一次又一次被證僞,人們很難不對“室溫超導”慎之又慎。

Nature 的這篇文章,用一名研究者的真實經歷,剖析了背後的原因。

這篇文章的原標題是“爲什麼室溫超導總被質疑”,看上去好像是一則評論。

但實際上文章卻在“講故事”,主人公是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 Ranga Dias。

就是三月份引發美國物理學會會議現場爆滿的那位宣佈發現新“室溫超導材料”的學者。

Dias 團隊聲稱研發出的材料是一種名爲亞氨基鑥 (LuNH) 的氫化物,據稱在 1GPa、21 攝氏度下“有超導特性”。

與 LK99 不同,Dias 有關 LuNH 的論文發佈後引發了大規模的質疑。

實驗復現失敗、作者不肯透露產物製備細節,Nature 也向其中添加了“數據存疑”的註釋。

這已經不是 Dias 的論文第一次被質疑,該團隊此前就發佈過一種氫化物“室溫超導”材料,最終以被撤稿結局。

此前的撤稿經歷也許加深了人們的懷疑,但還是有不少團隊嘗試對 Dias 的實驗進行了復現。

不過結果並非如 Dias 所願 —— 這些復現實驗,基本都以失敗告終。

論文發佈後兩個月,南京大學聞海虎教授的課題組就發佈論文稱 LuNH 沒有顯示出超導特性。

與此同時,來自國內外多家高校和研究機構也紛紛對 LuNH 的“超導性能”進行了“打假”。

不過倒是有一個團隊聲稱成功復現了 Dias 的成果,但證據似乎並不充分。

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 Hemley 團隊發佈的一則論文顯示,在 3℃左右觀察到了 LuNH 的電阻變化。

不過,專業人士表示,僅僅是電阻變化並不足以說明 LuNH 具有超導特性,何況論文中只有四個數據點。

德國馬普所的研究人員 Alexander Drozdov 更是說,這一結果可能是由於接觸不良導致的。

對於實驗復現的失敗,Dias 的解釋是這些團隊“沒有足夠樣本、未進行足夠的測試”,但 Dias 卻沒有詳細公開試驗方案和樣品製備細節。

不僅是實驗沒能成功,LuNH 在理論層面也飽受質疑。

羅馬第一大學的理論凝聚態物理學家 Lilia Boeri 告訴 Nature,一些研究人員用計算機模擬了多種 Lu、N 和 H 原子的排列,但都未能從中觀察出室溫超導跡象。

除了論文內容本身,Dias“學術不端”的“前科”或許也是他遭到懷疑的一個重要原因。

據 Science 雜誌網站消息,今年有人指控 Dias 的博士論文抄襲了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 James Hamlin。

據悉,Dias 的論文至少有 6300 個單詞(約佔 21%)與 Hamlin 的論文相同。

對此,Dias 表示的確有部分內容“未明確標註來源”,但拒絕發表更多評論。

Dias 被指控的學術不端行爲,除了抄襲還有數據造假。

其中就包括 Dias 在 2020 年第一次發表的“室溫超導”論文(已被撤回)。

但撤稿之後,Dias 所在的羅切斯特大學對此事進行了調查,結果是“沒有證據支持這些擔憂”。

無獨有偶,Dias 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RL) 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也被質疑造假。

PRL 委託四名獨立審稿人對此事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令人信服地支持了數據捏造 / 僞造的指控”。

除了 Dias 自己,這篇論文的其他所有作者都簽字同意撤稿,但 Dias 依舊堅持稱結果沒有問題。

這些學術醜聞是真實存在還是另有隱情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科學家們對於 Dias 研究的態度是越來越小心了。

參考鏈接: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2733-z

[2]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plagiarism-allegations-pursue-physicist-behind-stunning-superconductivity-claims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於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於傳遞更多信息,節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