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安市長安區王曲街道蛤蟆灘的稻穀地裏,舉行了一場有30多組家長和孩子共同參加的割水稻農耕體驗活動,大人和孩子們在當地農民的指導下,一起揮鐮割稻、腳踏打穀。孩子們之前對農作物根本沒有概念,通過這樣的實踐知道了勞作的辛苦,還認識了水稻,知道了大米是怎麼來的,更有了關於節約的思考,稱自己真正讀懂了“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通過這樣生動的農耕體驗課,讓孩子們在田間地頭親身實踐,具體瞭解農活咋幹,在勞動中體驗“粒粒皆辛苦”,是一堂尊重勞動、尊重食物的教育課。現在的孩子們,日常衣食住行都有父母操持,生活安逸舒適,非但不熟悉不懂得農耕生活,不瞭解糧食以及瓜果菜蔬是怎樣用汗水浸灌出來的,更想象不到農民耕種勞作的辛苦。讓孩子們在田間地頭參與乾點農活,身體力行體驗農活艱辛,瞭解每天喫的食物是從哪來的,可以讓他們知道勞作不易,懂得愛惜食物,既是對大自然的敬畏,也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從而增強對勞動意義的理解,增加對勞動的尊重,更加珍惜勞動成果,更加懂得爲什麼要節約和怎麼樣去節約糧食,自覺去反對和杜絕餐飲浪費。組織這樣的活動,還有利於營造愛惜糧食、節約食物的社會大氛圍,有利於遏制餐飲浪費一類不良風氣。現實中,聚餐時原本點兩個菜就夠了,卻點了三個菜;喫不完本可以打包帶回家以後喫,但礙於面子卻留在餐桌上;擺在桌上的菜品,因一句“不愛喫”就丟棄……生活中這樣的浪費場景比比皆是。如何制止浪費,除了加強教育引導、倡導“光盤”行動等勸說性的措施等,形成人人自覺節約、自發抵制浪費的強大社會氛圍十分重要。讓孩子們體驗食物生產的艱辛,懂得每一道菜、每一桌飯,都是從一粒糧食開始的,每一粒糧食都是辛勤耕種的結果,從而從小樹立節約糧食好習慣的同時,家長也同樣和孩子一起參加活動,一同接受教育。大手牽小手,全家齊步走,共同制止餐飲浪費,易於形成家庭節約的好習慣。而這樣的小家庭多了,自然有利於促進形成全社會的節約大氛圍。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上,需要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爲榮”的社會新風尚。日子過得越好,越不能忘本,越要將“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牢記在心頭,代代永相傳。而對糧食安全保持危機意識,樹立糧食安全觀念,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需要許多宣傳、教育的具體有效方法。讓“孩子們參加一日農耕”活動,從而懂得每一道菜、每一桌飯都是從一粒糧食開始的,每一粒糧食都是辛勤耕種的結果,從小尊重勞動,尊重食物,熱愛節約,厲行節約,樹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是一項具體的有效的好方法。這樣的活動應該倡導,應該點贊!

【來源:大興安嶺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