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913年在湖南读书求学时就喜爱读屈原的诗作。从1913年到1976年的六十多年里,毛泽东对屈原的诗作一直是青睐之至、情有独钟,走到哪里常常把书带到哪里,有空就读。屈原的诗作也是一直伴随在毛泽东身边的诸多书籍之一。屈原的诗歌也是毛泽东谈诗、品诗、评诗的一个重要话题。

毛泽东为什么几十年甚至在疾病缠身的最后几年还这样喜爱屈原、这样爱读屈原的诗作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屈原的诗作具有突出的思想性、人民性。

屈原所处的年代国家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各诸侯国争权夺利,争战不休。面对国家将要灭亡的实际情况,屈原企图挽救国家危亡却又回天无力,分散的各诸侯小国走向统一的大趋势无法阻挡。

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殉国。所以他的诗作字里行间都凝结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字里行间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坚贞不屈的人格和情怀。他的诗作既有突出的思想性,又有显著的人民性。他无情地揭露现实的黑暗,勇敢地揭露国家的昏聩、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

毛泽东说他是“中国一位伟大的诗人”。在那样的黑暗社会里,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心不甘、情不愿,只能拿起笔,作刀枪,把自己的心声、把心中的悲愤、把美好的愿望写成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来与统治者抗争。屈原的诗作,字字句句,都充满着他的爱国、爱民、爱追求真理的情怀。这是毛泽东爱读屈原诗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屈原的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屈原的《离骚》毛泽东之所以百读不厌,就是因为屈原的《离骚》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具有丰富的想象,充满着奇特的幻想。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文学流派中,毛泽东更喜爱浪漫主义,更爱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毛泽东1958年1月在南宁会议上的第二次讲话中说过:“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也不好”,“学点文学”,当然不只是为了更好地管理文艺工作,更重要的是提高干部的文学素养,而文学想象,是敢于打破陈规陋习、敢于展开超越现实局限的翅膀。

屈原的诗作包括《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都超越现实,具有丰富的想象。王逸在《〈离骚经〉序》中写道:“《离骚》之文,依《诗》取义,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这些诗句中的超越现实的想象,都是毛泽东很为喜爱的。

《九歌·湘夫人》的故事,毛泽东就曾化用为自己的诗作:“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由此可以说明毛泽东对屈原诗作的艺术性即丰富的想象和浪漫主义的风格是很为欣赏的。

第三,屈原的诗作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一种新的文体。

毛泽东诗词《屈原》

1959年8月16日,毛泽东在《关于枚乘〈七发〉》一文中说:“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据上游。宋玉、景差、贾谊、枚乘略逊一筹,然亦甚有可喜之处。”“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是“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据上游”,这是毛泽东对屈原及其开创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评价。

屈原开创浪漫主义文学先河,创造新的文体——“骚体”,与《诗经》开创现实主义文学先河一样,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我国文学诗歌史上的奇迹。在文学诗歌的创作思想方法上,毛泽东是主张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毛泽东之所以对屈原的诗作一直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也是一方面的重要因素。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晚年读书生活20问》,因篇幅限制,有所删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