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丰

东北人的标签,能跟小鸡炖蘑菇、酸菜炖粉条耳熟能详的,怕是那“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二人转了。2006年,这一具有200多年历史、传承群体众多、影响力广泛、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被国务院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5年,来自铁岭民间艺术团、出生于1980年的张春丰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一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爱与被爱、成全与被成全的故事在他们之间上演着。

用嗓子叩响二人转的大门

熟悉二人转的人都了解,能说会唱、能歌擅舞是二人转艺人的标配,而要想掌握完整的系统的表演技艺,没有童子功、没有“台下十年功”的坚持和努力是做不到的。张春丰也不例外,他的基本功也是在十年磨炼之下捶打而成的。

上小学时的张春丰一到了音乐舞蹈课,便是另一番自由和活泼。那时他还在昌图县干沟小学上学,当时的王老师也看出了张春丰的艺术天赋,鼓励他去艺校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可年轻气盛的张春丰对“温饱”的需求更为迫切,中学毕业的他随即去了工地干起了力气活。干累了,他就一边歇着,一边唱着歌,一个灵光乍现的念头由此改变了他今后的生活——我要唱歌!

就这样,从工地风风火火赶回铁岭的张春丰,进入了艺校。在面试环节中,他凭借自己的好嗓子,顺利进入艺校的大门。

进入二人转行当里,除了唱功,梁子戏和谱子戏对张春丰而言也是一个挑战。对“没谱有词”的梁子戏,他必须花更大精力熟悉唱词,做到张口就来、刻在脑子里。除了死记硬背没别的办法,《回杯记》《西厢》《猪八戒拱地》《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张郎休妻》《包公断后》等这些传统戏,如今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唱哪一出、哪一段完全可以做到准确无误随时随地演出。

做足“小手绢”里的“大文章”

二人转艺人在三场舞中喜欢利用手持小道具表演许多特殊技巧,以吸引观众的欣赏兴趣,习惯上称为“绝活”。这些道具有灯、彩棒、手玉子、大板、扇子、手绢等多样,其中尤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马力的腕儿,英力的扇儿,阿力一扭一身汗儿”,这句行话说的就是有绝活儿的大拿们。张春丰向行家看齐,但也有了自己的“大招”。

二人转艺人所使用的手绢通常是50公分直径,随着表演需要而使出各种花样,一片花绢、二翻花绢、三滚花绢、四缠花绢、五绕花绢、六抖花绢、七甩花绢、八飞花绢、九转花绢、十叼花绢等足以把手绢技巧做绝了。在张春丰眼里,手绢的文章还大有可写之处,经过四五年的反复摸索,他将直径几十厘米的手绢做到了直径一米多!“呼喊声不停、手绢继续转”,这耗费体力和技巧的大手绢技艺让张春丰一战成名,“大手绢”也成了比“张春丰”更响亮的名字。2006年,他的手绢绝活儿转到了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的舞台上,那一刻观众们看到了技巧中的二人转,而张春丰和他的二人转也迎来了艺术舞台上的高光时刻。

做好服务于社会的现代曲艺人

疫情之下的2020年,对张春丰来说却是意义非凡。他参加了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崔凯创作的《县长还乡》的演出,其中贯穿了二人转“说唱逗舞绝”兼备的传统叙事手段,朴实的唱词,充分体现出二人转接地气的一面,加上张春丰婉转细腻、真情流露的演唱,使得这个作品一经推出,使观众既得到了美的艺术享受,又让廉政教育入脑入心。这是用二人转这一曲艺形式来表现主旋律题材的一次成功尝试,二人转的技巧性内容、艺术手法和形式特征等,都充分融进了演员对角色情感和价值观念转变的塑造之中,张春丰凭借《县长回乡》中的精彩演出再次提名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向曲艺界的奥斯卡发起了冲击。

“一个小舞台,俩人转起来,唱的是二人转,欢乐又开怀。”无论是唱二人转还是看二人转,这欢快的旋律一响、人们内心的舒展不请自来。诸多年轻的传承人说着“不撂地的话”,愣是把“酸甜苦辣”的日子过成了“嬉笑怒骂”的段子,不是东北人,感受不到东北人对二人转那种深入到骨子里的情感。以张春丰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成全了这盘“生生不息的车轱辘菜”。“每次演出都觉得很有意义,很正能量,能为文化宣传、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很荣幸。也正是因为切身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也更加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我定会勇担职责使命,转出二人转的别样精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