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初期,納粹德國確實打了很多勝仗,使得蘇聯疲於應付,甚至如果幾大主要城市全部淪陷以後,蘇聯就只能過着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蘇聯當時主要的政治經濟中心基本都落入納粹德國之手,但是斯大林格勒的會戰納粹德國元氣大傷,並且在蘇德戰場維持了戰略牽制,並最終等到了戰略反攻,爲什麼?爲什麼蘇聯在前期如此慘敗的情況之下,依然能夠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扭轉整個戰局?難道在理論上和現實上納粹德國就真的這麼不堪一擊,或者是沒有我們想象當中的那樣強大嗎?

其實並不是,希特勒在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其實德國沒有足夠的實力。但是因爲希特勒在外交上以及在具體的軍事方面實施的是閃電戰術,所以初步達到了以戰養戰的目的。以戰養戰的目的其實有兩個,除了奪取敵方國家的主要領土人口以及機器工業的生產力補貼自己之外,還在於盡最大的可能消滅對方的生產和抵抗能力,這纔是以戰養戰。

當時雖然政治和經濟以及製造等方面的很多地區蘇聯都逐一失去,而納粹德國相繼佔領。但是蘇聯最關鍵的一條戰略補給線依然牢牢把控,而斯大林格勒就是其中的關鍵,斯大林格勒對於蘇聯而言十分重要,一方面它是以領袖的名字命名的,如果這一個城市失去了,精神就不服存在了,而且這也幾乎是蘇聯的最後的精神象徵。

另一方面,斯大林格勒是蘇聯與外界幾乎是最後的戰略補給線,要是這個地方失去了,蘇聯可就真的沒有抵抗能力了。另一方面,德國之所以能夠在初期快速推進,是因爲蘇聯的大意和麻痹,以及閃電戰術的效用的另一方面。希特勒也知道,閃電戰並不可能持續多長時間,除了要切斷蘇聯的所有戰略佈局之外,更關鍵的要在於德國必須獲得這一條戰略補給線上的高加索油田,這是最主要的戰略物資。

所以兩者數百萬軍隊總和一千多萬軍隊在整個蘇德戰場,關鍵在於斯大林格勒進行了長期的拉鋸。在曠野上作戰,在雪地上作戰,在街巷裏作戰。一槍一炮,爭奪着每一寸土地。有時在一個街巷當中向前推進了一戶住宅距離都有耗費大量時間和數百人的性命。

在這樣一個殘酷作戰之下,蘇聯熬到了冬季。而當時的天氣又格外寒冷,德國自認爲最有能力的最後一擊被蘇聯扼殺,不僅蘇聯取得了自己的戰略補給,自己的國家暫時安全,而德國也因爲這場耗費損失大量精銳部隊,雖然之後德國迅速補充了軍隊人數,但是軍事作戰力量是根本無法與前期的優質軍人素養相提並論的。

此外,還需要關注的一點就是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雖然獲勝了,但是傷亡程度遠遠大於德國,德國之失敗在於他沒有完成自己的戰略目標以及戰略構想,整個東方戰場的局勢開始出現變化。自己沒有能力把控整個戰局的走向,進而喪失了整個戰場。但是蘇聯除了戰場時自己國家本土以外,蘇聯居民的損失以及傷亡是極爲慘重的,雖然最終在戰略上獲得勝利,但是對於蘇聯社會和民衆而言,沒有勝利可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