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電視幾年一換?

隨着時間推移,這一問題的答案正變得越來越短。

上世紀80、90年代,彩電作爲結婚三大件在大衆生活中普及開來。那時候的電視一用就是N年,“這電視比我歲數還大”更是常態。

反觀現在,電視變得更加智能,價格更加親民,可服役週期卻嚴重縮水。市場上幾乎每個月都有新機上市,廠商也總能找到新賣點誘惑用戶換機,使得電視距離“耐用消費品”的定位漸行漸遠。

如果,此時有一款產品可以保證用戶未來十年內不用換機,且能夠一直享受新機般的使用體驗。你是否會選擇嘗試?

12月21日,華爲智慧屏S系列新品正式亮相,“十年不過時”的宣傳點讓“耐用”迴歸市場關注的重心。與此同時,該系列基於鴻蒙系統開放、成長、互通特性提出的“常用常新”理念,解開了不換機卻能用新機這一看似矛盾的命題。

當然,市場不相信預言。

十年以後的事無人可以保證,但我們實事求是從產品本身出發就會發現:常用常新的預言,本質是華爲對技術創新的自信。

文:熊出墨請注意

耐用消費品不再耐用?

關於電視的退休年齡,實際上早就有規可依。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此前審批出臺的《家用電器安全使用年限細則》顯示,彩電安全使用年限爲8-10年。

放到今天來看,規定的指導意義還在,但很多電視都被迫提前進入了退休生活。之所以稱之爲被迫退休,這要結合行業當前存在的痛點來說。

毋庸置疑,那些上崗兩年便被換下的電視,使用價值必然未得到完全釋放。而造成價值浪費的原因很複雜,從廠商的角度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其一,市場步入智能電視階段,競爭日漸加劇,市場隨之打響了堆硬件、拼性價比的價格戰。陷進價格戰的一衆廠商,不得不加快腳步推陳出新,更新迭代。參考智能手機行業的競爭,智能電視行業的換代速度也無形中被價格戰加快,這本身便與電視耐用消費品的定位相悖。

其二,智能電視的軟硬失調也是影響使用壽命的重要因素。硬件更新迭代的加快,但缺少相應的軟件生態與之配套,進而導致使用體驗上拖後腿,用戶不得不換機獲取體驗的改善。

例如,比較常見的卡頓問題,除了受硬件性能的影響,與系統和軟件的優化也密切相關。而正是由於產品更新節奏快,廠商無法對產品進行鍼對性優化。所以,市面上關於電視購買一兩年之後便會卡頓黑屏的投訴才屢見不鮮。

再如,由於生態的不完善而催生的一系列體驗痛點。前段時間中關村在線針對智能電視用戶做了一次市場調查,1.5名受訪網友中,有近90%的人吐槽了瀏覽器功能的缺失,83.3%的人認爲與其他設備之間的聯動能力不合格。這兩大突出痛點分別對應着智能電視應用生態、IoT生態的缺失。

在產品耐用性普遍縮水的背景下,華爲智慧屏S系列“十年不過時”所倡導的一次購買、長久使用,如一顆深水炸彈瞬間引爆市場關注。

並且,S系列一次發佈了6款機型,55寸、65寸、75寸三種屏幕尺寸,從常規版到Pro版本,全面覆蓋各層級用戶的消費需求。把選擇歸還用戶,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購適合自己的產品,這進一步勾起了大家深入瞭解該機的慾望。

而向前展望,消費者對電視功能需求將更加多樣,電視需要兼備更多的新功能。同時,隨着物聯網興起,智能設備增多,還要求電視必須擁有更強的拓展能力。這也決定了“十年不過時”的電視,是剛需中的剛需。

所以,現階段的頻繁換機,只是用戶爲獲取更佳體驗的無奈之舉。華爲智慧屏S系列的常用常新理念,纔是平衡用戶日益增長的需求和落後的生態體驗之間落差的最佳解決方案。

“十年不過時”何以實現?

科技圈發展日新月異,華爲智慧屏S系列把承諾定到了十年之後。時間跨度之大意味着承諾兌現的難度之高,華爲喊出“十年不過時”的勇氣到底從何而來?

首先,無論硬件配置,亦或是使用體驗,華爲智慧屏S系列現階段在業內都處於領先位置,這保證了產品本身的耐用。

硬件方面,以電視產品最基本的畫質爲例。華爲智慧屏S系列搭載了的120Hz高刷新率大屏是目前市場中高端產品的典型標配。行業數據顯示,當下全球120Hz屏幕發貨量1360萬臺,佔市場整體的6.2%。

另外,92% DCI-P3色域覆蓋,萊茵雙重護眼功能等特性也都在證明這塊屏幕素質之優秀。同時,結合華爲的迅晰補償算法,可以將網絡上的24/30fps低幀率片源動態插幀到120幀,解決其他60Hz產品存在的卡頓、殘影、拖尾等問題,讓畫面更加穩定、流暢。

軟件方面的不過時集中表現在智慧體驗之上,這主要歸功於華爲智慧屏S系列搭載的鴻蒙系統。底層系統開放、成長、互通的特性,撐起S系列智慧屏IoT控制、智慧交互、跨屏操作、影音娛樂等不過時的能力。

以智慧交互爲例,華爲智慧屏S系列的智慧交互方案主要是語音和視覺兩種。語音,產品內置“小藝精靈”語音助手,支持連續對話、方言識別、聲紋識別、家居控制等技能。用戶操作無需通過遙控器,只要動動嘴即可執行。視覺,憑藉1300萬像素的“AI慧眼”,智慧屏能夠滿足高清視頻通話、遠程看家等需求。還能夠精準識別用戶動作,給出相應的反饋。

顯然,在行業未出現語音、視覺之外的革命性交互技術之前,華爲智慧屏S系列的智慧交互能力不存在過時一說。甚至,經過華爲智慧屏前代產品的探索和完善,交互體驗上較市面上多數產品都要更加豐富、易用。

其次,華爲賦予了S系列智慧屏持續自我更新的能力。使之在不過時的基礎上,實現在未來十年的用戶體驗中“常用常新”。

同樣從硬軟兩方面展開。硬件的後續更新得益於模塊化的設計。如負責視覺交互的“AI慧眼”,華爲將其設計成了便於升級的磁吸式。如果幾年之後這顆攝像頭的像素不再匹配用戶的需求,把它升級換新,便相當於換了一臺新電視。同理,其他硬件方面的進化也可以通過升級模塊化的組件實現。

系統的外延、跨界能力+生態的豐富供給這套組合拳,則是在以“軟實力”兌現常用常新的承諾。

衆所周知,鴻蒙系統是基於分佈式技術打造,生來就點滿了Social技能。這意味着擁有智慧屏的用戶,能夠享受到的其實是“智慧屏+N”的體驗。前文提到的IoT交互、跨屏操作等能力就是體現。

手機產品,EMUI11的計劃升級總量超過2個億。智能家居設備,HUAWEI Hilink平臺已連接設備量超過1.4億。同時,鴻蒙系統的開源計劃也在有序推進。根據華爲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智慧出行、影音娛樂、運動健康、智能家居、智慧辦公五大生活場景下未來將湧現N多可供智慧屏互聯互通的智能設備。

智慧屏既是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也是家庭的影音娛樂中心,還能在智慧辦公場景內與其他設備協同,形成“智慧屏+N”的超級設備,實現基於分佈式的跨屏、跨設備操作。

由此可以確定的是,未來華爲全場景智慧生態內的智能設備越多,智慧屏外延的觸點就豐富,對應的體驗自然隨之刷新。

綜上,對比傳統電視的耐用,以華爲智慧屏S系列爲起點,依託技術創新,華爲不僅復現了使用壽命層面的耐用,還首次讓電視不以產品的迭代作爲功能升級的必要環節,通過內循環的更新保持體驗的常用常新。

引導行業走向何方?

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手抓,華爲智慧屏S系列爲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亦爲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思路。

如前文所講,智能電視產業目前軟硬失調問題頗爲嚴重。從S系列開始,華爲智慧屏產品軟件層面實現的創新體驗或將一步步把用戶的注意力牽引至軟消費,久而久之,產業受此倒逼將對軟實力的建設投以重視。

可以預見,屆時行業除了對智慧屏的智慧交互、跨屏協作等軟件體驗進行跟進,另一重大的變化會是內容生態的改善,這將促成用戶、開發者、行業多方共贏局面。

在未來完善的內容生態裏,遊戲、影音、教育、生活服務等應用應有盡有,用戶基於豐富的應用獲取同步的體驗升級,這正符合華爲智慧屏S系列的常用常新理念。對於開發者來說,生態的穩定、繁榮,爲他們提供了充足的變現空間。

硬件+軟件+內容服務,從硬消費到軟消費的轉變,電視產品的價值結構得以重塑,行業也能從根源上擺脫此前強調硬件的惡性價格戰,逐步進入軟硬協調的良性增長軌道。

不過,歸根結底,S系列智慧屏的出現對行業的最重要的引導還是體現在其對技術創新的堅守。

去年7月份,華爲宣佈要放個“大”招。“大”招對應的便是智慧屏,不按常理出牌的華爲,產品未發,戰略先行。從定位上對電視產品進行創新,發佈了智慧屏概念以及相應戰略。華爲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表示,智慧屏將成爲家庭的智慧交互中心、跨屏體驗中心、IoT控制中心、影音娛樂中心,是未來智慧家庭的新物種、新品類。

緊接着,不斷完善產品,華爲用產品說話,以全面的技術創新讓新物種、新品類的概念變得豐盈立體。

最新的S系列,更出色的音畫效果,更成熟的鴻蒙系統,更強大的分佈式協同能力,更智慧的交互體驗,以及首次實現讓電視不以產品迭代作爲功能升級的必要環節,無一不標誌着其是華爲技術創新的代表之作。

智慧屏的從無到有以及在電視市場的彎道超車,技術創新貫穿始終。示範效應之下,行業迴歸技術本位,品牌方及產業鏈各參與企業發力創新,利於樹立國內電子消費領域產業鏈的長期優勢。

所以,回過頭來再看華爲智慧屏S系列的“十年不過時”和“常用常新”,這些並非虛幻的預言,而是對技術創新的堅定信仰。

本文系“熊出墨請注意”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