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成功於法,也亡於法。

秦國在戰國七雄中,是後來居上者,地處西北稱“西戎”,在數百年的歷史上,秦國在中原諸侯國中不過是苦寒的一隅之地,周王室東遷,秦襄公這才被封爲諸侯,秦國也開始東進關中。

秦孝公時,任用商鞅推動變法,秦國國力得到了發展,勢力最強盛的魏國開始衰退,史書中載: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

這句話的意思是周顯王冊封秦孝公爲方伯(西方諸侯之長)正式承認了秦國霸主的地位。

秦成功於商鞅變法,商鞅卻因法而死,但“秦法未亡”,秦惠文王繼位後,繼續推行變法,蠶食三晉。

強魏在七雄中確實有點慘,“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北方又有趙武靈王,剛好處在中間四戰之地,這樣的地理位置,也註定了衰落,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弱魏國也不是第一個被滅。

第一個被滅的便是韓國,說起來韓國申不害和韓非都主張依法治國,雖然也有過強盛時期,但國土實在是太少了,東部、北部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國小勢力弱,常常被秦國要挾一同伐楚,長平之戰也是因韓國投趙國引發的。

在七雄爭霸時期,韓國也只能苟延殘喘,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滅。

韓國末代國君韓王安一直想要依靠趙國,結果長平之戰,兩國皆損,韓國被滅後,韓王安就被軟禁到了陳縣,雖然失去了往日的風光,但還是活了下來,誰知道韓國舊貴族起兵叛亂,試圖救出韓王安,秦國平定叛亂後,爲了以絕後患,將韓王安處死。

韓國被滅,第二個被滅的是趙國,趙武靈王時期,趙國就開始同秦國爭霸,可惜終究沒能敵過秦國,公元前229年,趙王趙遷想派李牧、司馬尚抵禦秦軍,然而秦國收買了趙遷的寵臣郭開,他說兩人有謀反之心,結果趙遷將兩人斬殺,趙國在秦國的鐵騎下滅亡了。

至於趙王趙遷被流放到了房陵深山中,任由他自生自滅,因爲趙氏貴族又擁立趙代王嘉稱帝,苟延殘喘了6年,秦國破燕國後,也攻滅了趙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一句楚國最出名的“預言”,楚被滅後,楚國後裔項羽攻破咸陽,稱西楚霸王。

楚懷王時期,國力強盛,秦國正準備攻打齊國,但中間還有一個楚國,它的戰略位置對秦、齊兩國很重要,張儀就以讓出600裏地讓楚、齊絕交,然而斷交後,張儀只承認獻上6裏地,楚懷王自然容不得被欺騙,大舉伐秦,結果大敗而歸,還被奪走了600裏地。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兵60萬攻楚國,俘虜了楚君負芻,楚王弟弟昌平君熊啓自立爲楚國,定都蘭陵,秦將蒙武(蒙恬父親)率軍大破蘭陵,昌平君熊啓也被斬殺,楚國滅。

魏國滅亡於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以水淹之計攻破大梁,魏王假最後是生是死,並沒有在史書當中記載,《烈女傳》中說:“秦殺假”。

魏王假不管死沒死,結局都只有兩種,一種遭到流放,一種是軟禁,不過魏國大部分貴族都逃走了,秦末年前魏國王族就參與了陳勝吳廣起義、魏豹還打下了魏地二十餘城,楚懷王就立他爲魏王,漢初時魏豹被韓信攻破,魏徹底滅亡。

燕國最著名的就是燕國太子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這起事件也讓秦始皇有了攻打燕國的藉口,公元前226年,王翦率軍攻打燕國,燕國不敵,燕王喜逃到了遼東,爲了平息秦王的怒火,還獻上了太子丹的首級求和,秦始皇都攻滅了五國、怎麼可能放過燕國。

齊國地勢都是平原,加上對秦國沒有太大的危險,秦就將它留在了最後,齊威王時期,乃是齊國最強盛的時期,有名相名將的輔佐,同時還建立了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然而齊威王末年,開始走向衰落。

公元前221年,齊王建聽從國相後勝的建議,投降秦國,齊國滅亡,齊王建下場就有點慘了,他被軟禁了起來,沒人願意給他飯喫,結果被活活餓死。

其餘的人結局不是被殺,就是被流放,唯獨齊王建遭受了“酷刑”,這也是因爲齊國的百姓都怨恨齊王建,他們還編寫出了一首歌謠:是松樹?還是柏樹?使齊王建遷往共地,還不是賓客招來的禍?秦始皇這麼做也是爲了響應民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