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在特斯拉的邀請下,我和特斯拉培訓學院負責Leo好好聊了聊特斯拉的設計。

經過這次交流,我對特斯拉有了很多新的認知——理解了特斯拉到底想做什麼,也就想通了特斯拉究竟爲何這樣設計。

特斯拉培訓學院負責Leo

當然,也包括去年關於Cybertruck的一些爭議,現在回頭再去看,也會有很多不一樣的理解。

這是我們曾經認爲最有爭議的一個話題,也需要最先聊開。

在整個企業裏,特斯拉永遠把效率放在第一位。而具體到產品研發上,特斯拉永遠把功能或者是成本放在第一位。

特斯拉首席設計師Franz說特斯拉設計最大的特點是沒有特點,言外之意其實是特斯拉所有的設計,都是爲了“美觀”以外的訴求服務。

我們用這個邏輯再去覆盤Cybertruck的設計,如此造型其實是因爲採用了更堅固的Ultra-Hard 30X冷軋不鏽鋼,來讓皮卡變得更加堅固。由於30X冷軋不鏽鋼太過堅硬,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無法實現彎折加工,所以最優解是採用看起來十分復古的楔形設計。

當然這裏面還有另一層邏輯,那就是30X冷軋不鏽鋼是航天級的材料,也正在被馬斯克另一家公司Space X的產品龍飛船所應用。如果能通過Cybertruck在民用市場的量產來攤低材料成本、並逐步提升材料性能,那麼馬斯克離他將100萬人送上火星、並建立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人類殖民地的夢想就更近了一步。

雖然這個過程可能會耗費數十年的時間,但這也是特斯拉與所有競品相比獨有的競爭優勢——當傳統車企的職業經理人在絞盡腦汁思考我如何能多賣幾臺車、讓財報在任期內更好看的時候,馬斯克一切的行爲都在爲未來的太空探索和火星殖民做準備,初心截然不同,兩者所打造出的產品自然也會有質的區別。

所以與其問Cybertruck爲什麼會設計成這樣,不如問特斯拉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麼?

即使我們也曾認爲Cybertruck的出現仍然是宣傳噱頭大過實用意義,但是當了解到馬斯克將一臺特斯拉運向太空的本意是爲了測試龍飛船推力、爲了未來能利用火星上的氣體合成燃料而提前研製甲烷發動機等行爲後,我們確實佩服、也相信Cybertruck設計的背後,仍然有其前瞻性的考量。

如果再將馬斯克其他的事業聯繫起來,從特斯拉、Space X到能源公司Solar City、管道公司Hyperloop再到腦機接口Neuralink,腦海中不禁出現了這樣一幅場景:

與人工智能結合的人類正在通過Space X源源不斷地從地球奔向火星,在一個憑藉Solar City進行能源供給的城市裏生活,人們坐在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的特斯拉中,穿梭在遍佈火星地下的Hyperloop裏。

這是我和Leo探討的第二個話題。

一個事實是,特斯拉的女性用戶佔比正在越來越多,比例甚至高於很多傳統汽車品牌,尤其在深圳這樣前衛的城市。

這其實與特斯拉清新幹淨的能源和產品形象,以及用於突破枷鎖、對權威說不的品牌文化有很大關係。也可以理解爲是新時代獨立女精英們在“特斯拉以新勢力身份擊碎傳統語境”這點上,獲得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當然,除了感性層面的共鳴以外,像Model 3這樣將所有功能儘可能簡化、集中在某一指定區域的設計,也確實能讓女性消費者產生更加輕鬆的感受。不用去適應紛繁複雜的機械結構,從視覺上就減輕了不少心理負擔。

進一步講,其實不只是女性用戶,應該講特斯拉更會受到所有想體驗全新出行感受的消費者歡迎。就像考C2駕照的人越來越多一樣,這是大的趨勢,而不只針對於某一特定羣體。

這裏就不得不提到特斯拉高效的企業架構了。

早前,大衆集團CEO迪斯發了篇萬字長文,認爲特斯拉有很多傳統車企需要學習的地方,最核心的點其實是特斯拉的高效。

與傳統車企相比,特斯拉沒有那麼多臃腫冗雜的組織架構,部門之間的利益糾葛沒有那麼複雜,項目的推進效率會比傳統車企高得多。

所以不得不承認的是,特斯拉的設計工作可能不會夾雜很多“政治因素”,不像在傳統車企裏想推一個想法要經過與工程、採購、質保以及市場所有部門的百般戰鬥,最終出來的東西夾雜了各個部門的利益訴求,與原本的設想千差萬別。

作爲年輕的初創企業,特斯拉的組織架構是扁平化的,並且設計是充分服務於功能的,目標非常明確,這與馬斯克的個人色彩與特斯拉的企業文化也有很強的關係,所以設計創意可以高效並準確地落地,同時具有很強的創新性。

對於特斯拉未來的設計,我覺得不應只侷限於狹隘的造型角度去評判,更大的想象空間在於把傳統的汽車產品通過互聯網思維變成軟件來售賣。

比如特斯拉正在讓用戶付費來解鎖後排座椅加熱等提前預裝的功能,以後的特斯拉會不會車子本身不要錢?每個月想體驗不同的功能可以像購買視頻網站會員一樣去解鎖,推行月卡、季卡甚至年卡這種出行領域的付費會員模式?

這是更加顛覆的,真正做到了“軟件定義汽車”——汽車的商品屬性和現今的軟件並沒有什麼不同了。

當然,我對特斯拉設計還有一個期待,特斯拉一直在用第一性原理來重新思考並定義汽車的功能,那麼在5年、10年以後乃至更遙遠的未來,特斯拉是否會再次以第一性原理來思考並顛覆自己過去的設計?

比如特斯拉取消儀表的設計,是否是身處人工駕駛與機器駕駛過渡時代最好的解決方案?我們看到全新S級在AR-HUD和手勢操作等其他交互維度大做文章,看起來也是從第一性原理出發的解題思路,似乎更好地滿足了駕駛員所需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還有,當特斯拉早期規模不大的時候,早期用戶的購買訴求更多可能是基於“獵奇嚐鮮、彰顯態度”的心理。拋去牌照政策不談,當下的特斯拉車主,他們更多把特斯拉當成一個社交工具,無論是互聯網精英還是個體創業者,通過特斯拉“創新”的標籤他們可以迅速歸類爲一個羣體,甚至很多人會在特斯拉車友會中找到自己的生意夥伴。

那麼當特斯拉想進一步擴大用戶細分人羣時,當ABB的純電車型甚至看起來有更多裝飾的大衆ID.4出現後,特斯拉是否要去滿足更多執着於傳統豪華的需求?

換句話說,現在買特斯拉的老闆更多是年輕的創業先鋒,如果想要把奔馳S級和寶馬7系的目標用戶吸引過來,特斯拉的設計是否還要做些變化?

歸根結底,特斯拉的設計究竟是形式大於功能還是功能大於形式,以及在解決一些問題之後是否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仍然值得我們探討。

但無論如何,如果不把特斯拉看成一家汽車公司,而是馬斯克星際移民夢中的一環,你也許會從一個神奇的角度理解它的設計,並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