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小小

孩子是生活觀察者和判斷者。

上週末,我去表嫂家,進門就碰見表嫂在說自己上了初三的女兒:

“我天天變着花樣做飯給孩子喫,可她剛纔說,這些都是我自作多情!“我幫她收拾房間,她怪我侵犯隱私,她自己要是能弄好,我巴不得不幹呢!“她要買的東西,我從來都是答應,可她還說我不瞭解她。”

一句句無奈的話語,透露出當父母的苦心。

可這些對孩子來說,好像根本不值一提。

因爲,孩子目光所及是自己的同學玩伴,還有書本之外的世界;而父母滿心滿眼都是孩子的學習成績。

就像前些天,一位爸爸輔導孩子寫作業,因爲太生氣點燃了一個筆記本。本以爲火已經熄滅了,結果扔到樓下被風一吹又復燃起來。

新聞一出,網友們紛紛表示,可以理解這位爸爸的心情,但這種處理方式實在是不可取。

後來,這位爸爸在派出所寫下檢討書,反省了自己的錯誤。

教育孩子的難,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感受過,也經常覺得自己的苦心被辜負。

但正如那句話所說,自以爲是的付出,常常只感動了自己。

父母的苦心,真的撐不起孩子的未來。

父母的苦心背後

是自我的焦慮

記得《少年說》裏面,有個女孩特別讓人心疼。

女孩說:“孩子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爲什麼你不看一下?”

媽媽回答:“我認爲我是比較客觀的,你沒有領悟到重點,你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我覺得你做事情經常是事倍功半。”

句句有力,滿滿的擔憂。

孩子又說,那你爲什麼每一次都拿第一名跟我對比。

媽媽回答,我覺得以你的性格,不打擊你,你會飄。

女孩努力抗訴着,可還沒說完就忍不住哭了。

心理學家李玫瑾說過:“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則,一切努力都只能成爲泡影。”

可真正能夠靜下心來傾聽孩子想法的父母,真的太少。

因爲,父母的目標很明確,孩子一定要有出息,不管用什麼手段。

韓國電影《四等》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男孩俊浩成績不好,只喜歡游泳,媽媽希望他靠這項特長考上好大學。

但俊浩即使非常努力也只能得第四名。

媽媽焦慮失眠到去拜佛祈求,直到她在不經意間得到了一名非常厲害的教練的電話。

她知道教練會體罰學生,但她回答:“不怕,我們學,比起俊浩被打,我更害怕他得第四名。”

從此,俊浩開始了極其嚴格的訓練,常常被打得滿身傷痕。慢慢地,俊浩能得第二名了,但他的內心充滿了恐懼。

有一天,他說,我不想再游泳了。

媽媽立馬崩潰,歇斯底里地說:“媽媽比你還努力地去做,你有什麼權利不努力?”

自打知道俊浩不想游泳了,媽媽就多次在車上質問他:“你想以後過差勁的人生嗎?因爲你我都快要瘋掉了。”

最後,媽媽又跑去求教練繼續教俊浩。

多少父母,像俊浩媽媽一樣苦心經營孩子的前程,口口聲聲說着“爲你好”。

其實本質上,不過是爲了掩蓋內心的惶恐、對未知世界的慌亂和對自己的無力感。

余光中說:“期待是一種半清醒半瘋狂的燃燒。”

這正是天下父母的寫照:焦躁地操勞着孩子的生活,苦心用盡,可期待太多,孩子難以承受。

要知道,內心失衡的父母,必然無法給孩子更明確的指引。

孩子是否優秀與父母的苦心沒有本質關係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你什麼時候理解了父母的苦心?”

答主@梅子講了一個故事。

梅子上完高一就南下廣東,7年多的時間裏輾轉於好幾家電子廠打工,之後纔跟朋友一塊兒出來做代理。

前段時間,梅子8歲的兒子生病,她讓朋友回來幫忙管理業務,但公司業績一天天下滑,她無奈只能邊工作邊照顧孩子,忙得焦頭爛額。

這時,老家的媽媽想來幫忙,梅子不讓,因爲家裏還有十幾畝水果地,但他們說:“我們的事永遠排在你的事情後面。”

一剎那,梅子突然想起自己當年執意要出去打工時,爸媽那複雜的神情,她終於懂得,爸媽從來不怕付出,只怕她過得不好。

如今,她也是母親,給兒子報奧數、畫畫、游泳、英語輔導班,孩子常常連軸轉。

實際上,她只是想讓孩子有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以後能更開心地生活。

但對於孩子來說,沒有足夠的生活體驗,就無法理解父母的苦心。

所以,每一種付出都要建立在孩子的需要上面。

是父母先理解孩子的心,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愛。

今年,湖南有一對雙胞胎兄弟趙稞和趙棣,分別考上了清華和北大。

兄弟倆剛上高中時,每天都做不完作業,壓力很大,父親知道後告訴他們:“挺住,這三年你們必須挺住。”

每個週末,父親還會從老家來縣城看他們,喫一頓飯,說幾句鼓勵的話語。

有一次大雪封路,爸爸很着急,堅持跟老師聯繫通過視頻看看兄弟倆。

知道孩子讀書辛苦,這位父親的行動溫和而堅定。

父母愛孩子並沒有很高深,就是他需要一杯水就給一杯水,需要一句安慰的話語,父母就告訴他我們永遠在你身邊。

給多了是負擔,給錯地方是壓力,恰如其分的幫助,才能讓孩子身心愉悅地接受。

與其談苦心

不如多用心

老子曰:“勝人者力,自勝者強。”這句話用在父母身上同樣非常貼切。

作爲父母,要完全不替孩子考量憂愁,也是不可能的。

但一定要在合適的範圍內管教幫助孩子成長,纔是用心,否則就是苦心不討好。

凡事要遵循孩子的節奏,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臺灣知名教育家黑幼龍,他的二兒子自幼頑皮又叛逆,小時候,還曾在超市偷手套,氣得妻子當場大哭。

可黑幼龍告訴孩子:“我相信你是個好孩子,你應該明白我的意思。”

很多時候,二兒子拿回來的卷子分數都特別低,甚至是0分,黑幼龍卻說,我相信你下一次能考好。

上高一,孩子打算以後考職校,黑幼龍內心很擔憂,卻拍拍兒子的肩膀說:“我覺得你去考卡車司機,應該可以考上。”

高二那年,二兒子的成績突飛猛進,後來成爲加州大學博士。

他的女兒也一樣不省心,小小年紀就常常去酒吧。

黑幼龍十分擔心,但每一次都告訴女兒“我覺得你知道怎麼做”,再給女兒一個擁抱。

後來,女兒不再去外面玩,收起心努力考上了法學院。

黑幼龍說:“我提倡給孩子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真正聰明的父母,懂得培養孩子強大的內心,幫助他們建立一套觀察、認識世界的方法。

抖音上有個超級自律的8歲女孩,她寫得一手好字,跳舞、畫畫、做手工都特別厲害,家裏貼滿了她的獎狀。

實際上,她的優秀離不開媽媽的陪伴。

4歲開始,媽媽就給她制定了嚴格的計劃:

每天6點半起牀,晚上準點睡覺;

練字、做題、讀書、畫畫,每一項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

每天兩杯牛奶,跳繩500個,跳高10分鐘;

劈叉讀書、跳繩背詩、等餐寫作業……

這些看似枯燥的事情,女孩都很喜歡,因爲從一開始,就是她跟媽媽一起制定的這些計劃,每一個細節,全部商量着來,起初,媽媽還會陪着她一起,後面才漸漸放手。

優秀是一種習慣,習慣背後是父母的用心。

雖然每個孩子是不同的,但愛最基本的意義是,讓孩子從父母那裏得到應對艱難的勇氣和力量。

這就需要父母拋開雜念,根據孩子的性格特徵,或嚴厲,或鼓勵,或溫柔和善。

父母放棄自以爲是的糾結,尊重孩子的想法,這纔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好的教育

是喚醒內心的種子

尹建莉說:“教育全在細節中,每個看似微小的好、壞細節,對孩子的影響都可能是巨大的。”

倘若父母日復一日地向孩子灌輸自己的苦心,孩子只會越來越麻木,喪失對情感的感知力。

如果父母用包容與體諒的方式對待孩子,他就會知道,原來被愛是這樣的感覺。

孩子是生活觀察者和判斷者。

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內化心理,做出行動,一旦外界的衝擊與自己感受差距過大,就會發起反抗。

所以,教育孩子,實際上就是找到他們內心與外界的平衡點,並不斷髮掘和引導。

一旦父母懂得點亮孩子的內在優勢,很多缺點就會淡化消滅。

就如林清玄所說:“好的教育,是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每一顆種子,都在期待着愛與溫暖的培育,都在汲取父母和善堅定的目光。

父母,可以做孩子的高山,更應該做孩子腳下踏實的土地,靜默而寬厚。

點亮“在看”,共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