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共有233個國家,其中有195個主權國家,每個國家都擁有自己特殊的名字和旗幟還有語言等濃厚的民族文化,我們根據國家的人文和地形就能大概判斷出這個國家處於地球的哪個方位。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意過沒有,中亞許多國家的名字都是以“斯坦”作爲後綴的,例如: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等。爲什麼這些“斯坦國”都集中分佈在中亞地區呢?它們爲什麼都以“斯坦”作爲後綴?“斯坦”二字有什麼含義?想要了解其中的緣由,還要從中亞的歷史說起!

波斯文化的誕生

古波斯語主要出現在公元前600年到300年間的阿契美尼德帝國時代,它的出現都要歸功於阿拉伯半島的波斯人,他們創立了帕拉維字母表,從而致使古波斯語的出現,語言體系形成之後,它的周邊文化必將隨之而來,所以波斯文化也應運而生,迅速在西亞發展成型後傳入到了中亞地區。

薩曼王朝

隨着波斯文化的不斷發展壯大,波斯人在公元9世紀時創立了薩曼王朝。薩曼王朝或稱薩曼帝國,公元10世紀時,它已經成爲了世界軍事強國之一,幾乎統治了整個中亞地區,因此,波斯文化在中亞傳播更加“繁榮猖獗”。

上文中我們提到的“斯坦”,便是由波斯語“stan”音譯過來的,意爲“……之地”和“地區”。在中亞國家獨立之前,他們大多以“斯坦”作爲後綴,來區分不同區域的民族。通俗的說,“斯坦”就和我國的“省”字的作用是一樣的,以省作爲後綴來區分地區,例如福建省、江蘇省等。那麼剛開始只是用來區分區域的“斯坦”,後來爲何又變成了中亞各國的後綴呢?這是因爲伊斯蘭教崛起的關係。

伊斯蘭教的發展

衆所周知,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齊名,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創立,它的興起時間是在7世紀初期,興起地點也是在阿拉伯半島,由於阿拉伯半島橫跨中亞和中東地區,所以伊斯蘭教很快便在中亞地區蔓延開來。而且它比薩曼王朝更早進入中亞地區,後來因爲薩曼王朝的穩固統治,國治民安之下,伊斯蘭教得以更加迅猛的發展。

薩曼王朝的瓦解

到了公元10世紀,伊斯蘭教與遊牧民族突厥人越來越強大,中亞各地區的民族與突厥和伊斯蘭教相結合,開始分割各地,組建自己的領土,在這強勁的分割勢頭之下,波斯文化逐漸衰弱,薩曼王朝也在時代的潮流中漸行漸遠。雖然薩滿王朝被“瓦解”了,但是波斯文化並沒有完全消失,許多波斯語得以延用至今,“斯坦”便是其中之一。

中國爲何被稱爲斯坦

瞭解完“斯坦”的由來和含義之後,大家可曾知道中國也曾被稱爲“斯坦”,中國位處東亞,按理說和波斯文化是沒有多大關係的,那爲什麼中國還會被稱爲“斯坦”呢?這是因爲當波斯文化在中亞地區蓬勃發展的時候,中國也正值唐宋兩大朝代之際,唐代的文化和經濟發展空前繁榮,文化交流正是時代所需。所以那時候我國和現代的印度(天竺)有着密切的來往,尤其是在佛教的文化交流上。印度當時稱呼我國爲“Cīnasthāna”,音義過來就是“秦那斯坦”,中亞國家當時並不瞭解中國,更多的是從印度那邊瞭解到的,所以他們也跟着印度一起稱呼中國爲“秦那斯坦”。

“Cīnasthāna”音譯爲“秦那斯坦”,意爲“震旦”,“震旦”有黎明破曉的意思,就地理位置而言,我國位於亞洲的東方,而日出東方,所以“震旦”一詞用來形容我國,再爲合適不過。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知名大學復旦大學以前的名字就叫做“震旦學院”,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教育學家馬相伯先生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震旦學院,後來改名爲復旦大學。其實這所大學的建成還是受到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獎學基金的資助才得以完成的。

“斯坦”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卻蘊含了中亞悠久的歷史文化,歷史的痕跡其實就在我們生活的點滴中,如果願意加以研究和觀察,我們便能從中發現人類發展的軌跡和歷史變遷的潮流。如果你在上海西外灘眺望浦東的話,還能看到著名的“震旦大廈”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