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戰,宋真宗根本不知道已經把遼國王射死了,他只知道邊境宋軍不聽調度,守軍正在被圍困的孤城中孤軍奮戰,十分害怕。蕭太后也很害怕,她只知道自己繞開前線的宋軍,孤軍深入打個澶淵還半天打不下來,後方隨時有被合圍的危險。這就是信息不對稱,兩邊都慫了。

遼軍攻堅能力差,可以守城,但是遼軍隨時可以截斷首都和大軍的糧道。守城也不安全。至於遼軍擔心的後方有王超的10萬大軍萬一截斷退路。其實宋真宗知道,王超早就調不動了,只是遼軍還不知道。真打也沒必勝決心,輸了就亡國,宋真宗不敢賭。遼國怕北宋死守,攻堅不利,被王超斷了後路也想談判,當然戰略計劃本來就是以戰迫和,打到什麼程度無非就是籌碼不同,也到了談判時候了,這時候主帥還沒了,所以遼挺着急,宋也挺着急,一拍即合。

寇準作爲新任宰相的作用被高估,宋真宗不會逃跑,當然也不一定會親征。對於一個新任宰相,真宗不會輕易親信的,只有基本符合他的想法,他纔會接受。遼皇帝如果不是偶然被射死,遼國亂了方寸,很難說戰爭會是怎麼樣。也極有可能澶淵之難。寇準其實在賭博,拿宋王朝在賭博。幸運的是天佑真宗,天要滅遼皇帝,否則走運的就不是宋真宗,就不是寇準。御駕親征是雙刃劍,需要部隊分兵出來保護皇帝,正面作用是鼓舞士氣。劉邦御駕親征有白登之圍;唐太宗有渭水之盟;明英宗有土木堡之變。

遼軍主將蕭撻棱帶少量衛隊,進抵澶州城偵查軍情,被宋軍遠射牛弩射死,遼軍並沒有什麼損失,射死蕭撻棱不足以改變遼強宋弱的戰局,山西河北還在遼國手裏,宋朝沒有打敗遼軍的實力。宋真宗也沒有打敗遼軍的信心,所謂的“和談”就是宋朝向遼國進貢賠償的談判,遼國索要歲幣300萬兩,結果也沒少賠,歲絹20匹價值200萬兩銀子,歲幣10萬兩。如果以全國的力量消滅遼國的有生力量,收回有着戰略價值的幽雲十六州,對宋朝的持續是很好的,而遼國當時壓根沒有吞併宋朝的軍力,澶淵之盟只不過給了遼國恢復實力的機會,如果宋真宗一鼓作氣,天下逐鹿,勝敗尚未可知,幽雲十六州得價值太高了。

澶淵之盟是在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達成的協議,宋軍這邊王超被遼軍打怕了,根本不敢出擊,真宗這邊只有10幾萬人,面對20萬遼軍心裏怕。遼軍這邊總是擔心王超背後捅一刀,不敢全力進攻,加上蕭撻凜意外死亡,促成了和談。否則如果遼軍孤注一擲全力進攻,北宋弄不好就完蛋了,到時王超就會效仿石敬瑭當個兒皇帝。兩宋時期,由於很多原因中原王朝很難對抗草原民族,女真那麼強,一入主中原,才60多年,就被蒙古人吊打,歷史現實使然。澶淵之盟後遼國衰落,也沒見北宋臥薪嚐膽,反倒是也跟着越來越菜。

從當時的戰局來看,宋軍確有可能擴大戰果,但要滅遼可能性幾乎爲零。想宋太宗滅北漢後,乘兵甲之利,對遼作戰也是損兵折將。澶淵之盟雖是城下之盟,但對宋來說獲益良多。銀絹三十萬,相當於兩個縣的收入,而宋朝有一千二百三十四個縣。這麼點錢,而且沒有割地,換來兩國九十年和平,邊界文化經濟都彼此繁榮。對於老百姓來說,豈不是好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