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宗朱祁鈺,這是一個縱觀整個明朝歷史都至關重要的人,但同時也是毫無存在感的一位皇帝,存在感低到什麼程度,就連明十三陵都沒有他的一席之地。也正因爲如此,現在對於代宗朱祁鈺也是知之者甚少了,早已無人記得這個延續了明朝國祚200年的傳奇皇帝。

我們都知道古代皇帝的即位大多數是父死子承,只有極少數特殊情況是兄終弟及,明朝也是如此,明朝十六帝十七朝當中也僅僅只有三次是兄終弟及。在這三個人裏面,嘉靖皇帝無意是最幸運的,他接手的明朝正是強盛時期,完全就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崇禎皇帝雖然差了點,但好歹接手的時候明朝還沒到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只有代宗朱祁鈺,臨危受命,挽大廈於將傾,硬生生延續了200年的明朝統治地位。

公元1449年,明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大太監王振的忽悠下,毅然決然的準備效仿自己的祖輩御駕親征,在自己的統治經歷上寫上光亮的一筆。在英宗看來自己這一次御駕親征純粹就是鍍金去的,爲了保障自己的勝利,英宗帶了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征,而這二十萬大軍還是包括了三大營在內的明朝最精銳部隊,將領方面也有老將張輔、朱勇領兵,用兵強馬壯來形容都有點侮辱這二十萬大軍的感覺。

而反觀對手,瓦剌,一個早就被明朝打怕的遊牧民族,軍隊也不過三萬多人,首領也先不過是一個剛即位的毛頭小子。無論從哪方面對比,明軍都是對瓦剌有着碾壓式的優勢,也正是因爲如此,英宗才萌生了御駕親征的念頭,桃子都送到嘴邊了,不喫白不喫。

可惜的是,雖然明軍各方面都對瓦剌有着碾壓式的勝利,但是這次戰鬥卻是以明軍從失敗而告終。土木堡之變,二十萬明軍全軍覆沒,傳奇式的三大營被打的斷了傳承,老將張輔屈死,英宗被俘,土木堡之變對於當時建國不足百年的明朝而言絕對是天塌的消息。

當土木堡之變的消息伴隨着也先的瓦剌鐵騎傳到北京之時,滿朝文武頓時慌亂一團,有主張議和的,有主張遷都的,在當時看來,損失了最精銳二十萬大軍的北京城是萬萬不能抵擋也先的鐵騎的,城破是遲早的事情。

危難時刻,方能顯現英雄本色,國難當頭之際,先是于謙於少保挺身而出,力主堅守北京城,與瓦剌大軍拼死一戰。隨後代宗朱祁鈺臨危受命,危難關頭抱着必死決心火線即位,坐鎮皇城,穩定軍心。

面對這幾乎無解的局面,代宗朱祁鈺沒有享受過一天皇帝該享受的待遇,天天枕戈待旦,隨時時刻指揮作戰。最終憑藉着北京城內的後備軍隊以及河北等地的勤王軍隊,成功將不可一世的也先擊潰,解了明朝歷史上第一次亡國危機。

可以說,沒有代宗的火線即位,明朝絕無276年的國祚,或許會成爲元朝一樣不足百年的短命王朝,也可能成爲如南宋一般偏居一隅。因此對於整個明朝而已,代宗的貢獻是巨大的,在我看來,代宗的貢獻僅次於太祖、成祖,他是明朝的救國之主。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救國之君,卻在死後連皇陵都沒有資格進入,甚至於一度被剝奪皇帝的地位,只能以親王的身份下葬。而造成這一結局的原因不過是代宗對於兄弟之情的看中,以及後繼無人。

京師保衛戰勝利之後,明朝的亡國危機已解,此時代宗朱祁鈺也面臨着曾經宋高宗趙構一樣的問題,危機解除後大臣們開始蠢蠢欲動,想要迎回英宗。至於迎回之後怎麼辦,這羣大臣們纔不管呢,反正誰做皇帝都是一樣的,但是對於代宗而言就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了。

我想這個時候的代宗肯定是不願意迎回英宗的,一山不容二虎,英宗回來勢必會影響到自己拼死得到的勞動報酬。因此前期的代宗對於迎回英宗的提議沒有答應,只是看着自己的兄長有家不能回的悲慘生活,代宗最終還是心軟了,默許楊善迎回英宗,而這也爲日後的奪門之變埋下了伏筆。

太過於在意兄弟之情的代宗在英宗還朝後,雖然是將英宗幽禁在南宮之中,但是卻也沒有對英宗痛下殺手,以至於給了英宗發動奪門之變的機會。公元1457年正月,29歲的代宗朱祁鈺突發重病生命垂危,正月十七日凌晨四更,徐有貞、石亨簇擁着英宗朱祁鎮發動了奪門之變。五更,當大臣們上早朝的時候發現,皇帝已經換人了,英宗朱祁鎮復辟,代宗被廢爲郕王。

病榻之上的代宗朱祁鈺聽到傳來的早朝鐘聲之時,問周圍的人說:"這是于謙嗎"。周圍的人回答說:"不是,是太上皇"。朱祁鈺說道:"哥哥做皇帝,好,好,好。"此時的代宗是如此的孤立無援,如此的可憐。

明明是力挽狂瀾的救國之君,明明是兢兢業業,治國有方的明君,卻在病重之時被自己的哥哥發動了宮廷政變。而當初那些支持自己的大臣們,卻袖手旁觀,眼睜睜看着奪門之變的發生。我想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代宗後繼無人,獨子朱見濟去世後,代宗一脈就算是徹底斷了。大臣們知道就算自己袖手旁觀,以後也不會再有人秋後算賬,否則就靠着徐有貞這幾個人,奪門之變想要成功是絕對不可能的。

公元1457年二月十七日,被廢爲郕王的朱祁鈺去世了,他的怎麼死的無人得知,有可能是病死的,也有可能是英宗等不及了。朱祁鈺死後,英宗朱祁鎮廢其帝號,賜諡號爲"戾",稱"郕戾王",並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

朱祁鈺死後沒有享受到帝王的待遇,而是以親王的規格被葬在北京西山,這是自朱棣遷都北京後唯一沒有被葬入皇陵的皇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