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誕生在一個並不算安穩的年代,作者蕭紅在寫書的這三年中,甚至也同時經歷着人生最痛苦的三年,那是1937年8月,淞滬抗戰的槍聲打響,蕭紅爲避難從上海來到武昌,並且暫居在一條逼仄狹窄的巷子裏。

窗外是假象上海連綿的炮火,國內是已經傾塌的半壁江山,蕭紅滿目惆悵無處抒發,只能寄情紙筆,寫下了這本《呼蘭河傳》。

這本書創作用時三年。三年,對於作家來說,並不算很長,張愛玲寫書曾經有過三十年才完本的記錄,蕭紅的三年也因此好像並不算惹人注目,但是實際上,在《呼蘭河傳》從誕生到完成的這三年中,蕭紅經歷的痛苦實在是太多太多,愛別離,恨生死,她在這三年懷了孕,但是卻也與孩子的父親分手;爲了生下這個孩子她獨自前往重慶,命懸一線換來了一個死胎;她又結識了新的愛人,飛往香港生活......短短三年,對於蕭紅來說,卻像是漫長的快要過完一生。

茅盾爲蕭紅的這本《呼蘭河傳》作序的時候,寫了幾乎洋洋灑灑的五千字,但是最爲人知的,還是那感嘆蕭紅此生坎坷的28個寂寞——寂寞的幼年,寂寞的童年,寂寞的精神、寂寞的心境,寂寞的生活,寂寞的環境,寂寞的呼蘭,寂寞的死亡,寂寞的墳墓......一言以蔽之,在蕭紅的人生中,總是寂寞的。因此她似乎將自己的寂寞和不甘都凝聚在了筆尖,最終纔有了這本《呼蘭河傳》。

01:回不去的,才叫故鄉

不像是當時和現在世面上個流通的大部分文學作品一樣,《呼蘭河傳》很難歸類。你可以說它是自傳,小說,散文,抒情詩,但是很難用其中一個具體的形容去形容這本書。

無論如何,蕭紅的文字就是有這樣神奇的力量,帶着讀者很輕鬆的就進入了書中的呼蘭河城,風景、事物、人、事物都讓人刻骨銘心,而蕭紅的野心卻也遠遠不止表述呼蘭河的風光,因爲在她看來光描繪肖像是不夠的,她想探索隱藏的事物。

觀摩整本書,自傳部分其實是最受讀者歡迎的一部分,因爲那是呼蘭河最柔軟最溫暖最動人的地方。在這個部分,讀者們可以看到栽種滿了植物和樹木的後花園,四季在這裏交換,她和她的爺爺在花園裏勞作。

這些光是聽起來就已經覺得無比溫暖的言語,不僅僅是她的童年最快樂的時光,也是後來的不幸與悲歡離合中,她所能回憶起的最親切、最溫暖、最渴望的情感。蕭紅用生動的兒童語言,描繪出平易近人、生動多彩的畫面。讀起來,好像四五歲的孩子能聽到爺爺慷慨溫暖的回答和斷斷續續的笑聲;就像在花園裏聞花,看植物掛着各種水果。

“祖父一天都在後園裏邊,我也跟着祖父在後園裏邊。”依樣學樣,裁花、拔草、種菜、鏟地、澆菜……搗亂比幫忙多。給祖父插了一草帽的玫瑰花,一家人見了笑瘋了;澆水往天上潑,大叫下雨了、下雨了;踢飛了祖父剛播下的種子;除掉了韭菜留下了雜草……後園在小蕭紅眼裏,天高地廣,“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麼大,多麼遠,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長的又是那麼繁華,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覺得眼前鮮綠的一片。”

這是蕭紅的童年,陽光、鮮花、青草地,這是每個孩子夢開始的地方。

02:到不了的,就是遠方

在漫長的冬天裏,當大地因寒冷而開裂時,蕭紅不得不轉向室內探險。她把祖母和母親家裏都細細的打量一番,最終把儲藏室裏的舊東西都掏了出來,又把手提箱裏的東西都掏了出來。

這些陳舊的物件可能是大人眼中的廢料,但是卻是小小的蕭紅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孩子總有千奇百怪的辦法去琢磨思考這些物件,發揮出最大的用處,這便是童年時期的創作力,只是好景不長,很快,這段好時光便開始有些悲歡離合了。

在祖母的葬禮上,家裏來了很多很多的賓客,包括四五個年齡更大的孩子。蕭紅跟着他們出了院子,到了街上。她開始第一次見到家門以外的世界,原來除了祖父的後花園,還有那樣四四方方的一番天地。

孩子終於開始恐懼,她便很快的又再一次聯想到自己學過的古詩說“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開始擔心起來:倘若自己以後回來,祖父已經不認得自己可怎麼得了呢?

03:安靜的盛放生命

兩條街,一條十字街,這就是呼蘭河城的組成,是的,這裏是這樣一個安靜的小鎮,生活在呼蘭河的人們對外界的變化無動於衷,過着自己的生活。

金銀首飾店、布店、油鹽店、茶館、藥店、彩妝店、拔牙的外國醫生兼助產士,這些都是這個小鎮的必需品。在小城鎮,人們沒有過多的慾望,每個來來往往的居民都對街邊賣的豆腐和花束、雨後屋頂上的蘑菇,以及廉價豬肉感到驚訝和滿足。

小城鎮的人們關心食物、衣服、溫暖、健康、疾病和死亡。沒有人來告訴他們落後和落後,他們也不必來。所以他們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

他們安靜的盛放着自己的生命。

相應的,呼蘭河也不僅僅只有這樣靜謐的美麗,小團圓兒媳的死,王大姐的死,讓還未經歷世事的孩子也懵懂地感受到了殘酷的意義。他們年輕美麗的生命,卻因爲人們的無知和麻木死在了這個寒冷荒涼的小鎮上。但是他們的死亡不能讓麻木的人有什麼感觸,在呼蘭河上,生命失去了就失去了,沒有多少牽掛。

人死了,便也就死了,左不過是一抔黃土祭拜了天地,人們流過些許眼淚,又會開始新的生活。

而這個孩子用稚嫩的眼睛靜靜地看着一切,多年以後她會用一種看似冷漠的筆觸去書寫,平靜的字裏行間卻無法抑制內心的悲傷和憤怒。她會抱怨傳統文化對人性的扼殺,對失去生命的人表示悲嘆和同情,對活着的人在悲傷、憤怒和憐憫之下寫出自己的絕望。

但是她別無他法,她既不能穿越回遙遠的過去,去痛斥他們的冷淡無情。也無法再在現在挽回誰的生命,這是蕭紅的痛苦之處。

可想而知,在寫下《呼蘭河傳》的這三年裏,她經受着那樣的折磨和痛苦,那樣慘淡和灰暗的人生。心中是如何愁腸百結。

可呼蘭河帶給她的更多是童年玩耍的回憶,這些總是甜蜜而溫馨的。後花園的一小塊空間,儲藏室裏的零零碎碎,都能給小孩子一個大驚喜。在成年人眼裏,它不過是一根狗尾巴,一個水罐,一個葡萄藤做成的手鐲。然而,對一個孩子來說,它是金色的大米,是一個奇妙的藏身之處,是所有金子中最珍貴的寶藏。玫瑰和樹苗自由地生長着,天空中的雲朵緩慢而悠然,蝴蝶、鳥兒和昆蟲忙碌着,期待着喫櫻桃,但樹卻不願開花……

童年的每一個人也都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天堂,一個只屬於自己的伊甸園。只是幾年過去了,事情發生了變化,現在已經不是以前的樣子了。隨着時間慢慢流逝童年早已遠去,那個抱着一簇狗尾巴追逐蝴蝶的小女孩只存在在記憶中。

而當蕭紅試着回望多年前的後院時,她是否也會微微流淚?那些過去太過美好,就像一場夢境,卻再也無法再次夢到了。

她說:“不知道這烏鴉從什麼地方來,飛到什麼地方去……終究過到什麼地方去,也許大人知道,孩子們是不知道的,我也不知道。”

她說:“我所寫的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裏了。”

蕭紅的文筆是柔軟細膩的,像一個旁觀者,靜靜地看着人們的愛和苦惱。這樣一個細膩敏感的女人是缺乏足夠的愛的。當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的父母不喜歡她,她唯一親愛的祖父不久就去世了。當大千世界留下她一個人的時候,她還有很長很長人的生要走,而這一生,荊棘滿路,無人陪伴,到底要怎麼走。

她不知道。

總結:

滿紙的,都是回憶,滿眼的,都是淒涼。佛教說,你望着無底深淵,無底深淵也會望着你。

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不可說之處,都有一座懸崖矗立心中,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一種思想會讓自己掉下去,掉入無邊的黑暗,永遠無法醒來。

但是這就是生活,我想《呼蘭河傳》已經不能簡簡單單的用“鄉愁”來概括,在這裏,人們能看到鄉愁,但是更多的卻是生活,不算特別美好,不算特別糟糕,但是這就是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