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醜鉞,商代,1965年出土于山東青州蘇埠屯,現藏山東省博物館 圖片來自山東省博物館

亞醜鉞通長32.7釐米,刃寬34.5釐米,長方形,爲方內,雙穿,兩肩有棱,器身透雕人面紋,人面五官微突出,雙目圓睜,嘴角上揚,口中露出城牆垛口似的牙齒,極富威嚴。因其口部兩側對稱地銘有“亞醜”二字,故得名“亞醜鉞”。鑄有“亞醜”銘文的青銅器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北宋時期的金石著作就有著錄,器形有鼎、尊、彝等。關於亞醜器的出土地點,曾經衆說紛紜,亞醜鉞的發現,使亞醜器的出土地點逐漸清晰,被基本確定在青州一帶,是薄姑氏部族古老文明的珍貴遺留。亞醜鉞經歷了當年古老部族的輝煌,又經歷風霜的洗禮、歲月的變遷和歷史的沉澱,傳承至今,是爲青銅器中的瑰寶,被定爲國家一級文物。

1965年青州蘇埠屯1號商墓出土。1號商墓於1965年,由山東博物館王恩田等數位學者組成的考古隊所發掘,是迄今爲止除安陽殷墟以外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商代墓葬,意義非凡。亞醜鉞出土於1號大墓的墓道內,與其同時出土的還有另外一件大鉞,與亞醜鉞形制基本相同,由於這兩件鉞從造型到體量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出土後不久,第二件即被調往北京,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亞醜鉞則留在了山東博物館,成爲山東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鉞這種器型大約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爲石質和玉質。在一些規模較大、規格較高的墓葬中,石質或玉質的鉞往往是標誌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重要隨葬品。至商代,出現了種類繁多的青銅鉞。曾有考古學家將屬於商代的近四十件銅鉞按鑄造大小順序分爲三型八式,製作精美程度亦有不同,而最爲壯觀的當屬出土于山東青州蘇埠屯的這兩件大型銅鉞。

鉞在古代的用途

鉞在古代有着幾種不同的用途。首先,它是一種實用的作戰兵器,《史記·魯周公世家》載:“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即是以銅鉞作爲守護的武器。《殷本紀》也說:“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逐伐桀。”可見鉞應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王公貴族使用的武器。由此又引伸出鉞的另一個用途,即權力的象徵。另外,鉞還是一種刑具,《說文解字》:“鉞,大斧也。”《國語·魯語》載:“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韋昭注:“斧鉞,軍戮。”總之,鉞除作爲一種特殊的武器和刑具外,更重要的則是權力和社會地位的象徵。

責編:任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