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科技金融在線

作者 | 科金君


近日,作爲國內最大的外賣平臺之一,美團因一篇名爲《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被推上風口浪尖,不過這次不再是屢遭人們熱議的“商家和騎手”話題,而是互聯網巨頭利用“大數據殺熟”的問題。

隨着互聯網時代席捲而來,人們的生活方式被徹底改變。外賣作爲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之一,極大地減少了人們因外出用餐而浪費的時間。在家點上一份自己喜歡的外賣、刷着短視頻消遣已經成爲現代人的日常習慣。


近日,作爲國內最大的外賣平臺之一,美團因一篇名爲《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被推上風口浪尖,不過這次不再是屢遭人們熱議的“商家和騎手”話題,而是互聯網巨頭利用“大數據殺熟”的問題。


科技巨頭們大數據引起的數字霸權和壟斷終於引起了人們的警惕!


一份驢肉火燒引發的“慘案”


大數據殺熟一詞,是2018年社會生活類十大流行語之一,指的是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 。


近日,一位網名爲“漂移神父”的網友在微博發文爆料,自己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神父是美團“忠粉”,對美團外賣上的一家驢肉火燒情有獨鍾。


點過外賣的都知道,在外賣結算的界面會出現打包費、配送費、以及其他費等詳細單據。爲了能在點餐時更加優惠,神父花了15元開通了美團APP的會員。


然而,讓其意想不到的是,在其開通會員後,外賣的配送費卻比之前翻了倍。沒開會員時是2元,開了會員後顯示爲6元。


據神父以往的點餐經驗,這家驢肉火燒的配送費從未超過3元。本以爲是點餐高峯期,但過了半小時後配送費依然沒有變化。


作爲美團忠粉,爲了不冤枉美團,神父後來拿兩部手機進行控制變量做實驗——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在同一家飯店點同樣的餐。內容都一樣,唯獨不同的是一部手機開了會員,一部沒開。


結果發現,用兩部手機刷了一個小時,沒開會員的配送費仍爲2元,開了會員的則仍是6元。


神父表示,這個情況可以復現,也就是並非偶然。



作爲忠粉,購買美團外賣會員,是爲了更加便宜,沒想到反而遭遇“殺熟”。


要知道,在互聯網之前,在大家還都在線下消費的時候,忠粉和熟客還能享受添顆雞蛋、一撮香菜的人情。怎麼到了互聯網上,熟客反而淪爲“魚肉”,巨頭們卻成爲了“刀俎”。


神父非常不滿,當即找到美團客服討要說法,得到的回覆是可以補償10元紅包,但神父的疑問並沒有得到解決。


其他美團忠粉們,是不是也被“割了韭菜”還渾然不知?


神父對客服表示,不會再讓更多人被坑。


甩鍋自家程序員


討要說法未果後,神父在微博發佈了一篇名爲《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文章一經發出,引起網友的共鳴,網友們紛紛留言表示:自己也有類似經歷。


隨着事件持續發酵,美團派了技術人員、客服等前往漂移神父家中登門致歉。後續美團在公開聲明中,給出的說法是“軟件存在定位緩存,錯誤地使用了用戶上一次的歷史定位,導致配送費不準”。並強調“配送費差異和會員身份無關”。



換句話來說,就是我沒有“殺熟”,是系統出現了Bug。


對於這份公開聲明,神父則表示,對他們處理問題和上門致歉的態度認可和點贊,但對問題的解釋則牽強附會。


解釋中,美團甩鍋給自家程序員稱“定位緩存偏差”的說法,很多網友看了也覺得是在敷衍,並不買賬,紛紛發出質疑:


“美團的地址都是手動輸入進而定位抓取的,配送地址和計算配送費的地址是不是一處的?配送地址能送對,那配送費又怎麼會算錯呢?”


“神父此前多次點餐的配送費都在3元以下,一買會員配送費就翻倍漲?這麼巧合嗎?”


“退一萬步講,就算是緩存偏差的問題,但作爲國內最大外賣平臺,一個主打及時性的App,在數據更新上如此緩慢,定位計算偏差如此之大,是不是不具備相應技術實力?”


對於技術實力方面,根據美團最新的財報,2020年第三季度,其研發支出達30億,而美團給出的主要原因也是僱員人數的增加所致。



因此,有網友稱,美團如此甩鍋,對得起自家程序員熬過的夜、加過的班、掉過的頭髮嗎?美團欠大家一個交代!


事實上,除了外賣業務,美團的酒店、機票等也存在差價問題。


據媒體報道,在漂移神父的事件發生後,有新華社記者做過類似試驗並進行了報道:同時用兩個手機登錄美團APP,其中一個已經使用APP預訂過該酒店,查詢當天這家酒店的房價,顯示最低價格爲568元。而另一個沒有使用過該APP預訂酒店的新賬號,查詢同一房型同一時間的房價,顯示的最低價格爲517元。


漂移神父的事件發酵後,12月18日,美團股價下跌2.32%,市值蒸發近400億港元。

反壟斷警報拉響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關於大數據殺熟的案例層出不窮。而互聯網平臺之所以有底氣利用大數據殺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對用戶數據形成了壟斷。


就在前不久,據央視報道,北京的韓女士使用手機在某電商平臺購物時,中途錯用了另一部手機結賬,結果意外發現,同一商家的同一件商品,註冊12年經常使用的高級會員賬號,反而比註冊了才5年多很少使用的普通賬號,價格貴了25塊錢。


當一家互聯網公司達到市場壟斷地位之後,其規模效應帶來的運營低成本優勢,基於慣性的消費習慣帶來的產品黏性,數量衆多的消費者自帶的廣告拉新效果,以及壟斷壁壘建立起來後更少的其他選擇等等,這些現實的商業規律,都給了互聯網巨頭強大的底氣,割起韭菜來似乎也就肆無忌憚。


不過,當局已經意識到了互聯網壟斷隱患的存在。今年11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起草了《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平臺經濟領域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無正當理由對交易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實施差別待遇,排除、限制市場競爭。


而隨後,由中央網信辦、市場監管總局、稅務總局三部門聯合召開的規範線上經濟秩序行政指導會上,當局更是進一步指出:“互聯網平臺不是反壟斷法外之地,也不是孕育不正當競爭的溫牀。”


今年12月14日,中國反壟斷更是打響第一槍。彼時,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局對阿里收購銀泰、騰訊旗下閱文集團收購新麗傳媒、豐巢收購中郵智遞等三起互聯網巨頭的股權收購,作出了50萬元的頂格行政處罰。



昔日,巨頭們憑藉壟斷地位,“買下所有新賽馬,控制所有新賽道”的日子,似乎即將成爲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