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期,熱播電視劇《大秦賦》宣告完結。那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刺殺——荊軻刺秦王,也再次被搬上了熒屏。於是大家又看到了那經典的一幕:荊軻在拿匕首刺秦王嬴政的時候被躲開,秦王想拔劍反擊卻拔不出來。那麼,有個堪稱老生常談的話題又要被說一下了。秦王爲啥拔不出劍來?

秦王嬴政爲啥拔不出劍來?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許多讀者都知道,那就是劍太長了。春秋早期的中國青銅劍,即使像越王勾踐劍那樣的,也不過五十釐米長。所以,如果秦王拿的是這種五十釐米長的青銅劍自然一下子就拔出來了。然後春秋後期出現青銅長劍,比如類似吳王光劍,就達到九十釐米。考古學家在兵馬俑坑發現的秦國青銅劍,就將近一米長。隨之而來的是,鐵劍也出現了。在戰國時期,中碳鋼鐵劍甚至高碳鋼鐵劍開始出現。燕下都鐵劍劍刃的硬度經過檢測發現,相當於越王勾踐劍的兩倍還多,之前由於兵馬俑坑的發掘,許多的學者認爲秦人不裝備鐵劍。但是隨着考古的新發現,這種觀點被打破。冷研之前的文章中也提過,在陝西鳳翔高莊的秦墓中就出土了5把鐵長劍,形制相同,尖鋒,兩面刃,體很長,扁平莖,無首。其中一把通長105、莖長21、劍身寬3.2釐米。所以有新觀點認爲,兵馬俑坑中所謂的青銅長劍其實是鐵劍模型。

▲鳳翔高莊秦劍
▲宜昌前坪秦墓出土鐵劍

相對於易碎的青銅長劍,比如吳王光劍摔斷過、安徽博物館也發生過青銅劍摔碎的事,鐵劍顯然更受歡迎。所以當時的秦王所用佩劍應該是鐵劍。而且在中國的古典時代,身份越高,越喜歡用大寶劍。從御者銅像來推斷,當時有長度超過一米的鐵劍。而秦王作爲BOSS級別的人物,他的佩劍要考慮符合身份,高端大氣上檔次。所以秦王的佩劍長度可能要超過一米,甚至可能達到120cm。但鐵劍雖然長而且堅固,可長劍本身用着不方便。所以面對拿着匕首的荊軻的時候,秦王顯得非常狼狽。因爲劍太長了。根本來不及拔出來。有人會說,把劍拿起來,然後平着拔,不就一下子拿出來了嗎?雖然想法很好,但是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原因。那就是春秋戰國時的佩劍安裝方式。這裏《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就出現了一個歷史細節上的硬傷。

這硬傷在第二部的開頭就出現了,那就是主人公佩劍方式不對。大家可以從截圖裏看,這劍明顯是掛上去的,也就是那種懸掛式佩劍法。但是這種佩劍法在春秋戰國並不是主流。這種懸掛法,當時主要流行在北方系統的曲刃劍還有環首刀中。那麼,當時的主流佩劍方式是什麼樣的呢?我們看下面這張圖:

這是根據一些考古發掘中一些俑繪製的。這些佩劍基本都在人物的腰帶上。乍看一下是插在腰帶裏的。但是實際上,劍鞘上還有個零部件,如果覺得這種圖不夠清晰的話,看看下圖:

這個青銅人像是曾侯乙墓出土的,仔細看在劍鞘上有個突出的物件。這個物件叫璏(zhi),《說文》的解釋是:“劍鼻玉也”。下面這個就是一個玉劍璏,以前玩古玉收藏的經常掏到類似的器物,開始的時候,大家不知道只是幹啥用的,後來發現這個經常出現在佩劍的劍鞘上,而且不少玉劍璏上,有用動物膠和纖維片粘合跟捆紮的痕跡。當然劍璏不全是玉的,因爲玉劍璏主要是高級貴族用,而一般人的有木的、有皮革的、還有銅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以確定這個物件是掛劍用的,但是如何安裝還有爭議。就像《大秦賦》裏就出現了錯誤。雖然把劍璏安裝在劍鞘上弄對了,但是卻把劍璏別在了腰帶上。

▲玉劍璏
▲《大秦賦》截圖

這種觀點主要是因爲發現一些一頭長一頭短的劍璏,以爲劍璏是別在腰帶上的。其實不是,如果真是這種方式佩劍,那麼秦王可以輕鬆把劍拿出來拔。得益於俑坑裏高度寫實的作品。讓我們知道安裝劍璏的劍是如何佩戴的。

▲小田繪製

上圖是根據秦始皇陵附近陪葬坑出土的馭手像畫的,讀者可以看到馭手的佩劍很長,然後馭手腰上其實有兩圈帶子,下面那圈帶子穿過劍璏。帶子的鬆緊可以根據佩劍者的喜好來確定,如果是禮儀性佩劍,多半會把帶子弄的緊一些防止來回晃動。

接下來我們回到《史記》原文: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當時秦王一下子掙斷了自己的袖子然後拔劍。當時秦王的狀態類似於底下這張圖劍佩戴在側身,這也是春秋以來的習慣。但是呢春秋時的青銅劍長度才五十釐米左右,佩戴在側身拔劍很容易,而且那時候也很少看到那種專用劍帶。但是長劍就不行了,這種狀態下拔劍需要時間還需要空間。更要命的是因爲劍固定在在腰帶上的,要想把劍平着拔出來,就得把腰帶解開,但是解開劍帶扣也需要時間。

所以像上面藍忘機和無名大俠那種拔劍還是不要想了,劍鞘根本沒時間取下來。因此,當時能拔劍的範圍非常有限,空間根本不夠,荊軻也不會留給秦王時間。當時的景象,很可能像老電影裏那種,秦王繞柱子跑,而荊軻在後面狂追。雖然有點搞笑但是很真實。

當時的大臣也都嚇蒙圈了,不少人只能赤手的空拳阻攔,而殿外的衛士沒有詔命不得進殿。《大秦賦》裏有個細節不錯,雙方都沒穿鞋。因爲秦漢時期甚至到魏晉都得脫鞋進屋。所以大臣想把鞋脫下來砸荊軻都很難,然後秦王的劍滑到腰後面。這個在電影和電視劇裏都出現過。最後醫官夏無且用他的藥囊砸荊軻。這下爭取了時間,然後左右乃曰:“王負劍。”這下才把那個長劍拔出來。

電視劇裏,佩劍已經滑到了後背,這裏的王負劍不是把劍背到背上而是像馭手那樣拔劍,那樣空間就大很多了。所以秦王把劍拔出來,荊軻也就悲劇了。從荊軻受傷情況來看,荊軻被砍得起不來。左大腿被砍斷,說明這把劍做工不錯,就是拔起來費事。

冷研之前發過古代佩劍方式考證的文章,也提到這種劍璏佩劍法還有雙附耳懸掛式佩劍法,以及揹帶式跟斜跨式佩劍。只是劍璏佩劍法後來消失了,不少文章認爲消失的原因是不方便騎馬。寫到這裏大家可以發現,用劍璏法佩劍在佩戴長劍時很不方便。這也可能是使得這種佩劍方式消失的原因。

▲北朝環首刀

另外,大約是在南北朝時,受中亞西亞影響雙附耳懸掛法開始流行,這種是在劍鞘上設置兩個附耳,通過繩子和帶子連接在吊帶的銅環上。這樣騎馬方便,摘取也不會太費勁。許多壁畫上的北朝或者唐朝武士,乃至直到明清也是這種佩戴法,具體方式參考下圖。

▲雙附耳懸掛法
▲維京人劍

但是不能說劍璏法一定不如雙附耳懸掛法,這種方法佩劍不容易掉也不容易歪,也不會導致劍或者刀晃晃悠悠的影響跑步,而且腰帶怎麼說,也比那種細繩或者細帶子堅固吧?而且這種方法流行的時候正好劍也不是很長,只能說在長劍開始出現後,這種佩劍方式逐漸有點不合適了。

▲背肩帶佩劍
▲斜跨式

▲古羅馬士兵斜跨佩劍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雙尾貓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