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唐玄宗却是“掩面救不得”。而马嵬驿兵变,也在白居易的笔下成了一首绝美的爱情大作。在史籍中,杨贵妃被缢杀后还让禁军“检查”了,这样之后将士们才护着唐玄宗继续逃亡蜀地。

不过,民间总是有个说法,当年杨贵妃并没有气绝。后来,唐玄宗想将其尸骨移来长安安葬,却是惊恐地发现当年的下葬之地竟然没有任何痕迹。现今,对此说法深信者大有人在,他们都想探究当年在马嵬驿时,死去的那位真的是杨贵妃本人吗?

其实,安禄山造反并不突然,很多大臣都看出了他有“贰心”,而且,也有人揭发过他。只是,那时的唐玄宗耳朵里塞着几位小人的“甜言蜜语”,哪能再听进这些。就如后来郭从谨所说,皇帝您将那些“告密”的人都给砍了,才使安禄山有了造反的机会。

唐玄宗又不是笨蛋,如今自个狼狈的逃出长安,过错当然在他。不过,此时的唐玄宗哪有心情反思这些,解决肚皮问题才是最要紧的。他们一伙人沿途逃亡时,百姓也逃了。试想,安禄山都进了潼关,要杀到长安那可是分分钟的事。所以,大家都选择了逃跑。

唐玄宗天蒙蒙亮就动身,到了午间还没有吃上一口饭,杨国忠还算忠心,去买了些饼。沿途的百姓也献上了自己的“吃食”,如:米饭、大豆、小麦,只要可以下肚,都给捧来了。平时吃惯了美味,如今饥肠辘辘,吃什么都香。只是,没有吃饱,使得悲凉的情绪瞬间出来了。

逃亡的第一天,大家除了赶路,就是找吃的,晚上再找处地方囫囵休息。第二天(6月14日),他们来到了马嵬驿。人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内心原本深藏的一些不满,会一触即发,当时的触发因子便是杨国忠。

当时,大家又饿又乏,就看到杨国忠骑着马出了驿站,还和一帮吐蕃人说话。其实,群臣中早就有人对杨国忠不满了,不知道是谁突然大声喊了一句:“杨国忠和胡虏要谋反。”这就如一串挂鞭,一旦引子被点燃,接下来的态势发展,就是“噼里啪啦”的引爆了一大堆事件。

本来,这些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是抱怨没有吃的,他们要回去。但是,禁军才不会理会这些细节,都到了什么时候,杨国忠还有心情和吐蕃人交流,肯定是没有好事。杨国忠一听有人说他要谋反就慌了,可他没有证人,这事情实在很难说得清。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先避开,于是,他骑着马想走。

这些禁军自然不会放了他,先是用箭将他射于马下。后来,一帮士兵手起刀落,结束了他的性命,就连他的儿子和韩国夫人都给砍了。

史籍上称这次马嵬兵变,是太子李亨发动的,这应该是说李亨将一个“偶发”事件给充分利用罢了。他们先除去了杨国忠接着就是杨贵妃。杨贵妃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整个杨氏家族都得宠,在外人看来这个祸因就是杨贵妃。有了她之后,皇帝才开始尽信小人谗言。

于是,这时陈玄礼的话就带了些胁迫的意思,直言:“杨国忠谋反,已经被砍了,如果还留着杨贵妃,估计军心会乱。”言下之意,唐玄宗您是要命,还是要美人?唐玄宗岂能听不出这话的外音,弄得好像贵妃干政了一般,对此唐玄宗一时犹豫不决。

而一旁的高力士,跟着唐玄宗多年,很是清楚:此时如果不能下决断,唐玄宗的处境可就难说了。于是,高力士将话挑明,杨贵妃其实没有什么过错,只是现在情况太特殊,大家都在等一个结果,他们杀了贵妃的哥哥,如果贵妃还在,大家心里不得还有其它想法吗?

所以,唐玄宗即使心里再不舍,也只得赐死杨贵妃。最终,众将士看到陈尸于天井的杨贵妃后才心安,并继续护着唐玄宗逃亡。

只是,这个故事还有下篇

在《长恨歌》中有一句“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红颜空死处。”没有找到杨贵妃的尸骨,大家就开始怀疑杨贵妃是否真的死了,是不是用了替身?或者当时还有一口气,只是做了个样子给那些将士们看?如果,杨贵妃当时活了下来,她又会去了哪里呢?

有人说,她之前有过在道观生活的经历,应该是去了道观,还有人说,她去了日本,但不管结果如何,答案还是未知。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杨贵妃又是一位绝色美人,身边还没有家人护着,常年生活于深宫之中的她,如何自保?

对于杨贵妃去了日本这个说法,传说,杨贵妃在日本的山口县油谷町久津上岸,并且,活到了68岁。前些年就有个山口百惠在电视上说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代,还信誓旦旦的展示了一本家谱。在日本的山口县还有一座杨贵妃墓,这算是把这个子虚乌有的“死人”发挥到了极致。

在民间,她只不过是位“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小女子,帝王只宠她一人那是因为两人的恩爱,结果,却落得这般下场。所以,民间希望另一种结局,让他们的故事少一些悲戚的颜色。

参考资料:

【《新唐书·本纪第五·睿宗·玄宗》、《新唐书·杨国忠传》、《旧唐书·列传第二·后妃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