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唐玄宗卻是“掩面救不得”。而馬嵬驛兵變,也在白居易的筆下成了一首絕美的愛情大作。在史籍中,楊貴妃被縊殺後還讓禁軍“檢查”了,這樣之後將士們才護着唐玄宗繼續逃亡蜀地。

不過,民間總是有個說法,當年楊貴妃並沒有氣絕。後來,唐玄宗想將其屍骨移來長安安葬,卻是驚恐地發現當年的下葬之地竟然沒有任何痕跡。現今,對此說法深信者大有人在,他們都想探究當年在馬嵬驛時,死去的那位真的是楊貴妃本人嗎?

其實,安祿山造反並不突然,很多大臣都看出了他有“貳心”,而且,也有人揭發過他。只是,那時的唐玄宗耳朵裏塞着幾位小人的“甜言蜜語”,哪能再聽進這些。就如後來郭從謹所說,皇帝您將那些“告密”的人都給砍了,才使安祿山有了造反的機會。

唐玄宗又不是笨蛋,如今自個狼狽的逃出長安,過錯當然在他。不過,此時的唐玄宗哪有心情反思這些,解決肚皮問題纔是最要緊的。他們一夥人沿途逃亡時,百姓也逃了。試想,安祿山都進了潼關,要殺到長安那可是分分鐘的事。所以,大家都選擇了逃跑。

唐玄宗天矇矇亮就動身,到了午間還沒有喫上一口飯,楊國忠還算忠心,去買了些餅。沿途的百姓也獻上了自己的“喫食”,如:米飯、大豆、小麥,只要可以下肚,都給捧來了。平時喫慣了美味,如今飢腸轆轆,喫什麼都香。只是,沒有喫飽,使得悲涼的情緒瞬間出來了。

逃亡的第一天,大家除了趕路,就是找喫的,晚上再找處地方囫圇休息。第二天(6月14日),他們來到了馬嵬驛。人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中,內心原本深藏的一些不滿,會一觸即發,當時的觸發因子便是楊國忠。

當時,大家又餓又乏,就看到楊國忠騎着馬出了驛站,還和一幫吐蕃人說話。其實,羣臣中早就有人對楊國忠不滿了,不知道是誰突然大聲喊了一句:“楊國忠和胡虜要謀反。”這就如一串掛鞭,一旦引子被點燃,接下來的態勢發展,就是“噼裏啪啦”的引爆了一大堆事件。

本來,這些吐蕃使者攔住楊國忠,是抱怨沒有喫的,他們要回去。但是,禁軍纔不會理會這些細節,都到了什麼時候,楊國忠還有心情和吐蕃人交流,肯定是沒有好事。楊國忠一聽有人說他要謀反就慌了,可他沒有證人,這事情實在很難說得清。

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先避開,於是,他騎着馬想走。

這些禁軍自然不會放了他,先是用箭將他射於馬下。後來,一幫士兵手起刀落,結束了他的性命,就連他的兒子和韓國夫人都給砍了。

史籍上稱這次馬嵬兵變,是太子李亨發動的,這應該是說李亨將一個“偶發”事件給充分利用罷了。他們先除去了楊國忠接着就是楊貴妃。楊貴妃集三千寵愛於一身,整個楊氏家族都得寵,在外人看來這個禍因就是楊貴妃。有了她之後,皇帝纔開始盡信小人讒言。

於是,這時陳玄禮的話就帶了些脅迫的意思,直言:“楊國忠謀反,已經被砍了,如果還留着楊貴妃,估計軍心會亂。”言下之意,唐玄宗您是要命,還是要美人?唐玄宗豈能聽不出這話的外音,弄得好像貴妃干政了一般,對此唐玄宗一時猶豫不決。

而一旁的高力士,跟着唐玄宗多年,很是清楚:此時如果不能下決斷,唐玄宗的處境可就難說了。於是,高力士將話挑明,楊貴妃其實沒有什麼過錯,只是現在情況太特殊,大家都在等一個結果,他們殺了貴妃的哥哥,如果貴妃還在,大家心裏不得還有其它想法嗎?

所以,唐玄宗即使心裏再不捨,也只得賜死楊貴妃。最終,衆將士看到陳屍於天井的楊貴妃後才心安,並繼續護着唐玄宗逃亡。

只是,這個故事還有下篇

在《長恨歌》中有一句“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紅顏空死處。”沒有找到楊貴妃的屍骨,大家就開始懷疑楊貴妃是否真的死了,是不是用了替身?或者當時還有一口氣,只是做了個樣子給那些將士們看?如果,楊貴妃當時活了下來,她又會去了哪裏呢?

有人說,她之前有過在道觀生活的經歷,應該是去了道觀,還有人說,她去了日本,但不管結果如何,答案還是未知。在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楊貴妃又是一位絕色美人,身邊還沒有家人護着,常年生活於深宮之中的她,如何自保?

對於楊貴妃去了日本這個說法,傳說,楊貴妃在日本的山口縣油谷町久津上岸,並且,活到了68歲。前些年就有個山口百惠在電視上說自己是楊貴妃的後代,還信誓旦旦的展示了一本家譜。在日本的山口縣還有一座楊貴妃墓,這算是把這個子虛烏有的“死人”發揮到了極致。

在民間,她只不過是位“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小女子,帝王只寵她一人那是因爲兩人的恩愛,結果,卻落得這般下場。所以,民間希望另一種結局,讓他們的故事少一些悲慼的顏色。

參考資料:

【《新唐書·本紀第五·睿宗·玄宗》、《新唐書·楊國忠傳》、《舊唐書·列傳第二·后妃下》、《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