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漢高帝劉邦意欲重立劉如意爲太子。時任太子太傅的叔孫通聽說後,立刻面見皇帝,勸諫道:“晉獻公、秦始皇都因爲廢立太子不當而致天下大亂,自取滅亡。現在太子仁義忠孝,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呂后與陛下患難與共,怎麼可以背棄她呢!”說到激動處,竟以頭搶地。劉邦見此情形,退讓說:“我只不過是隨便說說罷了。”叔孫通卻不依不饒:“太子是天下的根基,根一動搖,天下就會震盪起來,怎麼能拿天下的根基之事作爲戲言?”劉邦沒辦法,只得正色道:“我聽從您的意見。”

從這段記載看,叔孫通是一個典型的犯顏強諫的直臣形象,可以往的經歷顯示,叔孫通是一個最善於見風使舵的人。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秦二世召羣博士議論此事,都說是造反,秦二世一聽就火了。這時叔孫通說:“當今有賢君主君臨天下,給下面制定了完備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職,四方八面都歸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這只是一夥盜賊行竊罷了,何足掛齒。”事後,凡說是造反的都交給官吏治罪,凡說是盜賊的都免掉職務,唯獨賜給叔孫通20匹帛,並授給他博士職位。

儒生們紛紛罵叔孫通“阿二世”,叔孫通面對責問,只是說:“我幾乎逃不出虎口!”之後便逃出都城,投靠了項梁,後又先後跟隨過楚懷王熊心、西楚霸王項羽,最後投降了漢王劉邦。

劉邦登上皇帝寶座後,叔孫通終於等來了機會。當初打天下時,劉邦與諸將稱兄道弟,現在做了皇帝,這些人聚在一起飲酒,還和以前一樣狂呼亂叫,甚至拔出劍來砍削庭中立柱,劉邦心裏越來越不舒服。叔孫通看透了領導的心思,攬下了制訂朝廷儀禮的活兒。這是身爲儒生的拿手好戲,很快就制訂完畢,並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演練。公元前200年,首次朝拜皇帝歲首大典在長樂宮舉行,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員沒有一個不因這威嚴儀式而驚懼肅敬的。舉行酒宴時,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斂聲屏氣地低着頭,按照尊卑次序站起來向皇帝祝頌敬酒。劉邦高興之餘,加授叔孫通爲太常,賞賜黃金五百斤。

如此看來,叔孫通的形象似乎太過於遊移,此一時是沒有骨氣的虛僞小人,彼一時又是頂天立地的君子。其實,他前曲後直的變化,都是他因時、因人而採取的處世方式而已,在現代經濟理論上,屬於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線路。當然他的行爲並不爲時人所理解,叔孫通到魯地徵召儒生制訂禮儀時,就曾受到正統儒生的當面詰問:“從禮樂興辦的根由看,只有積累功德百年,才能時興起來,如今天下剛剛平定,死去的還來不及埋葬,傷殘的還欲動不能,又要制訂禮樂法規,這不合古法,你自己去編吧,不要玷辱了我們!”

叔孫通通過自己的委曲求全,讓素來對儒生持有偏見的劉邦改變了看法,應該說,從亂世之中儒學不受待見,到逐漸成爲居於正統的主流意識形態,正是從叔孫通開始的,他也因此被尊爲漢代儒家的宗師。司馬遷稱讚他說:“大直若詘,道固委蛇,蓋謂是也。”在堅硬的社會現實面前,有時候轉個彎,會更好地抵達目的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