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土地流轉政策在近十年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從政策角度來說對農民土地提供了一個保障,不再擔心因爲土地流轉而喪失土地的使用權,同時又確保了自身利益不受到損害。而從國家層面,之所以不遺餘力的要推動農村土地流轉,我想根本出發點不在於土地流轉之後提升了多少糧食產量,而在於能夠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

今年科學興農由於工作需要,在河南原陽、武陟、濮陽範縣等多地市出差,並參觀了當地幾個大型農村合作社,這些合作社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土地基本上都是千畝連片,土地肥沃,便於機械化作業。然而這些地塊的糧食產量高嗎?至少從科學興農所得到的數據看在產量這一塊似乎並沒有很好的體現出來,而且也或許由於大面積的集約化作業,農田的耕種似乎還顯得有些粗糙,比如個別地方柱距、行距依然無法得到保障,農田水稻大面積的倒伏也並未得到及時的解決,這些都說明在農田大面積集約的情況下,雖說在農田耕種方面降低了勞動力,然而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則是,作業欠缺了之前農民那樣精耕細作的作業方式。所以產量方面也就更加的難以保障了,在這種情況下不求在經過土地流轉之後產量增加,不會減少已經非常難得了。

其實,土地流轉已經是大勢所趨,從生產力角度來說,如今的土地流轉纔是符合當前生產關係的生產方式,這也是當前爲何持續推進土地流轉的根本原因。如今不少地區農村已經欠缺勞動力,導致土地出現撂荒也並不驚奇,因此及時解決農村勞動力缺乏的問題、土地耕種效率差的問題,這是一個比較實實在在的關鍵問題。

土地流轉之後,土地很大程度上能夠得到集約利用,這對於農業機械化的實施真的是大有益處。曾經看到原中國農業大學校長陳章良關於我國農業發展落後的原因解讀,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我國的“小農經濟”,可以說曾經的土地承包責任制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然而如今其實這種生產關係與當前日益快速發展的生產力已經難以相完全匹配了,其實也是生產力倒逼生產關係進一步的有所改革進步。

雖說土地流轉在提升糧食產量方面可能顯得有些薄弱,但是換個角度來多看看土地流轉之後的諸多優勢,我想流轉這一步走的還是非常正確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