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小銀行“賣蘋果搭爛梨”需慎行

銀行定增搭售不良資產的做法看似市場行爲,“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實則整體風險並沒有降低,銀行通過這種方式只是將風險轉移到投資人那裏,後續存在潛在的風險外溢問題。從長遠看,此舉治標不治本,還存在風險被轉移後帶來的風險外溢等問題,值得警惕,應加以規範。

近日,4家農商行定增獲監管批准引發業內熱議,主要原因是安徽舒城農商銀行、山西陽城農商銀行、江西蘆溪農商銀行、張家口農商銀行這四家農商行均要求投資者在認購新股的同時購買該行不良資產。根據公開信息披露,近年來,在募集資本“補血”的同時搭售不良資產,已在中小銀行圈內日益流行。在此之前已有多家農商行,甚至城商行在定增方案中明確搭售不良資產。

這種“賣一筐蘋果搭售半筐爛梨”的做法,爲什麼會有機構和自然人願意“埋單”?在筆者看來,這其實不難理解。商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敢在定增中“搭售”不良資產的銀行股份,絕大多數處於一種“有錢也買不着”的稀缺狀態,一旦拋出,不愁市場不埋單。同時,一樁買賣最終能否達成,主要看的還是雙方的心理價位,如果賣方給的價格夠低,肯定會有買家進場。此外,如果投資機構有足夠實力,在幫助銀行化解不良資產的同時實現雙方業務互補升級,最終達到“1+1>2”的結果,這也是監管部門最希望看到的結局。

從近兩年的實際情況看,能否達到最理想的結局,要畫一個問號。

首先,從中小銀行的角度來說,在定增中搭售不良資產屬“無奈之舉”。近年來,受諸多因素影響,中小銀行資本金不足問題日益凸顯。除了一些上市銀行和發展較好的區域性銀行,還有大量非上市中小銀行在補充資本金方面存在困難。此外,大量中小銀行在公司治理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如果不從根本上提升風控能力和經營水平,對投資者而言,可能不僅面臨定增股票價格縮水的風險,還要面臨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的風險。

其次,銀行定增搭售不良資產的做法看似市場行爲,“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實則風險不小。市場化的搭售可以在短期內補充銀行資本金,還有助於化解不良資產,滿足監管的指標要求。同時,由於銀行把不良資產打折出售給資產管理公司會大規模消耗撥備,而以搭售的形式賣給投資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銀行當期利潤和資本金的損耗。但在這個過程中,整體的風險並沒有降低,銀行通過這種方式只是將風險轉移到投資人那裏,後續存在潛在的風險外溢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搭售不良資產的一些農商行已被監管部門列入高風險機構,另外還有一些存在不良貸款率、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等指標均未達到監管指標值等問題。對於這些“問題銀行”,需要警惕其通過這種方式向市場“甩包袱”。買定增搭售不良資產,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買不良資產送定增股份,對於投資人來說,相當於承接了溢價的不良資產。

從短期來看,通過定增搭售不良資產,銀行可能“一舉多得”,但從長遠看,此舉治標不治本,還存在風險被轉移後帶來的風險外溢等問題,值得投資者警惕。監管機構也應防微杜漸及早關注,同時加強跨部門合作,對相關行爲加以規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