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雖爲雜草,田野中常見,但它們都有什麼藥用價值?你知道嗎?

小薊

小薊,又叫刺兒菜,是田野中再普通不過的一種野菜。別看人家就一條主根,但生命力卻強着哪,就和苣蕒菜、苦菜一樣,在地底下蔫不悄地便可將根竄出挺老遠,而且這根竄到哪兒,哪裏便會再長出許多這種野菜來。

還有一種渾身長刺,又扎人的大薊,是“刺兒菜它哥”,因此又叫大刺兒菜,它們都是菊科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且分佈廣泛,南北皆有。

薊,雖爲雜草,但也長得好看,花開之時,別有韻味,花朵紫色,毛茸茸,軟乎乎,葉子形狀像戟,尖端有刺,扎人很疼,真是又美又兇的主。

作爲藥用,首先見於南北朝梁代的《名醫別錄》,不過,最初的大小薊並不是現在這樣的用地上部分,而是藥用根莖,所以在古代的本草專著中“大小薊根”也是十分常見。

或許因爲鄉間遍地皆有的緣故,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說“田野甚多,方藥不復用,是賤之故”,看來古人也是有物以稀爲貴的心態,人間皆凡人,誰也不能免俗了,古往今來山河依舊在,只是變化多。可見本草或基源或炮製或性味的古今衍變是客觀存在不爭的事實,大小薊也未免如此。

據考證,大薊在宋代之前來源爲菊科薊屬植物,宋代時期藥用的有菊科飛廉屬植物,之後兩種植物延用至今,而今的大薊,則爲菊科植物薊;小薊的藥用有刺兒菜和刻葉刺兒菜,而今《藥典》規定爲刺兒菜。不僅如此,古人對大薊的四氣屬性認識也不盡相同,《名醫別錄》認爲大薊性溫,唐代甄權《藥性論》說其性平,五代《日華子本草》則首載大薊性涼,歷代本草中認爲大薊性溫的並不少見,但如今將大薊的四氣屬性定爲涼。

尚有疑問的是,在古籍專著中,大薊尚有“養精保血”之說,陶弘景、蘇敬、日華子、繆希雍等人均持相同見解,但是倪朱謨、李中梓、陳士鐸、沈金鰲等也明確反對此說,而今這段往事已然湮沒,真相究竟如何?也是一樁不解之謎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關於大薊,尚有另外一宗謎案:那就是陶氏首次收錄本品時,有講“大薊根甚治血,亦有毒”,這一說辭也被唐代蘇敬否定,蘇氏在《新修本草》大小薊條下也明確說“並無毒”,箇中原由,也有待確認。

大小薊初入本草時,陶弘景說:“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葉並多刺,相似”,“大薊主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鼻,令人肥健,五月採”,“大薊根甚治血”。可見從一開始,古人就將大小薊分開爲用。到了唐代,蘇敬說:“大、小薊,葉欲相似,功力有殊”“大薊生山谷,根療癰腫;小薊生平澤。俱能破血,不能消腫也。”北宋蘇頌講:“小薊根止吐血,衄血,下血,皆驗。大薊根,苗與此相似,但肥大耳。而功力有殊,破血之外,亦療癰腫。小薊專主血疾。”

從本草中可見自古以來,歷代醫家均認爲大小薊均有止血的功效,不同的是大薊可用於癰腫,而小薊並無這一功用。對大小薊功效的探討並未侷限於此,現代研究表明大薊主要用於治療消化道出血及肺結核咳血等內出血,小薊則主要治療產後子宮收縮不全、血崩及血淋。大小薊止血的物質基礎也不同,大薊所含有的柳穿魚苷及其苷元是其發揮止血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小薊所含的主要止血物質成分則是蘆丁、咖啡酸。此外,綠原酸則是兩者共有的止血成分。

由此可見,大小薊均有止血的功效,但是產生的具體機理卻並不相同。藉助於現代研究還發現,大薊有降壓作用,而小薊沒有這一作用。現代生藥學家徐國鈞曾指出:“小薊,涼血、止血,用於各種內外出血症;大薊,用於高血壓症,並可降低腎炎水腫與腎盂炎患者尿中白細胞。”臧堃堂教授等也指出: “大薊,清熱利尿清肝利膽,降低血脂及明顯持久的降壓作用;小薊利尿退黃,消腫之功優,而降壓作用則遜。”事實上,小薊可用於傳染性肝炎,大薊卻無此作用。

小薊

從古至今,關於大小薊藥用探索,並不會止步於此,未來定會有更新的發現,更好地發揮各自的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