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見過的景,就像食物和水一樣餵養着你的修養。一個人的修養外化於行,便會表現在人的相貌上。你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體現着你的修養。

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畫虎畫皮難畫骨"。人是最複雜的,人心也是最難捉摸的。有些人看着和和氣氣,慈眉善目,心裏想的平日裏做的,卻爲人所不齒。

一個人值不值得深交的人,常常會通過"臉"表現出一些特徵。人的微表情往往是內心反應最真實的體現。一個細微的蹙眉,一個不經意的斜視,一個可能看似簡單的微笑,都是內心流露出的最真實的情感。

一個人的神情總是或多或少地反應了其內心的祕密。與人相處,必須善於通過神情探析其內心真實的想法。誰能最先洞察對方內心的想法,誰就能夠贏得成功的主動權!

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之時,有一天,有個陌生男子,前來拜見劉備,並聲稱有重大的事情要見他。侍衛爲了安全起見,攔住了此人。不料,此人就在殿外大喊:"玄德公,早就聽說您是個愛才如命的人,爲何不肯見我呢?"

侍衛將他推出門外,他就更大聲地喊:"當今三國鼎立,誰都想一統天下。但這豈非易事,若得到我的良策便可使對方俯首稱臣,玄德公!玄德公!"

這人的聲音越來越大,劉備聽說此人有治國的良策,就心動了,不禁走到殿外,親自迎接他到殿內。那人先是恭維了一番,接着就與劉備談論起來。

兩人談論各國的英雄,談論三國地理、人文和各自施政的得失。劉備覺得此人談吐不凡,心中對他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兩人越談越起興,竟如多年的老朋友一般。

正當談得十分投機的時候,諸葛亮突然走了進來。還沒等諸葛亮開口,這人就神色慌張,起身託辭說要上廁所,便匆匆地離開了。

這時劉備就向諸葛亮極力誇獎此人,說什麼此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想說服他爲自己所用。

可是諸葛亮卻不以爲然地說:"主公!我看此人並非善類。他見了臣,臉色驟變而神情緊張,連眼睛都不敢正視我,而是左顧右盼、神色不安,奸相外露。從他那慌亂不安的眼神就可以看出此人心懷不軌,要不又怎麼會有如此的變化呢?我想,他一定是暗藏殺機而來,幸虧我早來一步啊!"

劉備聽了,這才大喫一驚,趕忙命人前去捉拿。豈料,廁所哪有人影,那人早就翻越院牆逃之夭夭了。劉備此時才知道自己險些喪命,不由驚駭得大汗淋漓。

諸葛亮通過那人的神色變化,洞悉了其奸計,使劉備免遭一劫。

在人類的心理活動中,表情最能反映情緒的變化。表情能反映一個人的態度、情緒和動機等,通過對一個人表情的觀察和分析,可以瞭解其內心的慾望、意圖和狀態,藉此形成對他的認知。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這些人中,有好人,也有壞人。面對複雜的人羣,我們必須練就一雙慧眼,能夠通過其表情準確地讀懂他人的內心,從而判斷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是朋友還是對手。偉大的成功者總是善於通過觀察對方來捕捉成功的機會,因爲,一個微小的動作,其實已經透露了對方內心的真實想法。

寬厚的劉備志向遠大,陌生男子正是抓住了劉備的雄心,通過豪言壯語來套取劉備的青睞,妄圖趁機殺害他。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此人一見諸葛亮便神情慌張,逃之夭夭。

諸葛亮顯然觀察到了這一點,洞悉了其奸計,使劉備逃過一劫。相信劉備也從此事中吸取了一定的教訓。

老話講相由心生,人的內心會隨着歲月的流逝刻在臉上,由臉可觀心,由心可察其品性。

一個精神狀態飽滿,氣勢足的人,多半是可以有所成就的。

曾國藩被譽爲晚清"中興第一名臣"。

他曾說"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在其成就一生功業的過程中,看人面相之術發揮了很大作用。

曾國藩還曾根據觀人之法,作了一個口訣: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脣。

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

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有一次,李鴻章帶了三個人前來拜見曾國藩,請他爲他們分派職務。

散步歸來的曾國藩,不等李鴻章稟明來意,便說:

"面向廳門,站在左邊的那位是個忠厚人,可派他做後勤供應一類的工作;中間那位是個陰奉陽違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無足輕重的工作;右邊那位是個將才,可委以重任。"

事實證明,曾國藩沒有看錯,他指的將才,便是日後立下赫赫戰功的劉銘傳。

相貌的根本是內心,一個人的相貌如何,大概就能看出他的內心如何。

曾國藩在《挺經》上也說:

"瞭則胸中正,眊則胸中不正。黑珠黃者有膽;淡黃、深黃數道分明者膽大而多智。"

大意是,眼睛明亮的人心術正,眼睛看不清楚的人心術不正。

眼珠帶黃色的人有膽量;眼珠中淡黃、深黃色幾道分明的,膽量大而有智略。

眼睛朝上的人傲慢,朝下的人內心有憂慮,偏頭旁視的人心懷不軌。

眼神安定而像流星閃電的人會大貴,眼神亂動而大聲說話的人令人討厭。

所以,看臉識人時,眼睛裏藏着真相,正邪都藏在瞳仁裏。

人認爲,看臉識人太武斷,是一種偏執,沒有理論依據。

人們之所以這樣認爲,是因爲大部分人都不具備曾國藩那樣的非凡的識人能力。

面相是人的外在表象,蘊含着人的命運信息。面相是人的臉部特徵,體現着人的性情脾氣。

面相如何形成?面相源自自身閱歷,面相來自內心活動,面相彰顯處世態度。生活影響面相;脾氣構成面相;心境決定面相。

是善是惡,藏於臉色,陰暗的人,裝不出一張燦爛的臉;善良的人,永遠散發着親切之感。心存惡意坑人,呈惡相;總是與人爲善,呈福相。                                                                   尤其面相中眼睛表現更不能忽視,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言語、動作、態度都可以用假裝來掩蓋,而眼睛是無法假裝的。面對陌生人,必須迅速地通過神情判斷其善惡。

臉上常表現出對誰"友好",往往心裏卻很勢利的人

世上並不是人人都友好和善,有人對你好,可能並不是出於本心,而是因爲你有利用的價值,他需要靠接近你來得到他想要的資源。

他所表現出來的彬彬有禮,笑以待人,不過是因爲利益的驅使。也許,他表面上一副肝膽相照的模樣,心裏卻在盤算着如何才能從對方身上獲得更大的利益。

據《世說新語·容止》記載:

當年曹操作爲匈奴使臣,他自以爲形陋不足以向遠方強悍之國顯示天威,特叫崔季珪代他充當大使榮色,自己則握刀立旁做侍從。

事後有人問使臣:"魏王如何?"匈奴使者回答說,魏王形態儀表倒也不凡,但是旁邊那位目光炯炯有神的握刀人才是真英雄。

作家周國平曾說:"對於一個成年人的外貌,我們更加看重其所顯現的精神內涵。"

深以爲然。

人的臉,連着人的情緒,而人的情緒又反映着人的修養。

識人是一門深奧的學問。一旦你具備了看透人心的能力,能讀懂他人內心的祕密,就能正確地和他人相處。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游刃有餘,達到高超的人生境界。

一個真正用心待人的人,給人的感覺一定是真誠溫暖的,他會時時刻刻照顧到他人的感受,會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後。

就像是冬日裏的暖陽,也許並不是很炙熱,但是隻要看到那縷陽光照耀,就會感覺到暖意。

哲學家叔本華說,哲學家與學者的區別是,學者面對書本,而哲學家直接面對自然。

觀察是人類一切認知、探究活動的起點。印象派繪畫就是因爲細緻地觀察而誕生。

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居然到了遺忘和丟棄觀察法的危險境地。

教育家蒙臺梭利非常重視在教育活動中的觀察法。她說:"教師進行授課的基本原則應該是觀察法,它必須包容並理解兒童的自由。因此教師要觀察孩子是否對事物感興趣,怎樣感興趣,興趣的持續時間等等,甚至要留意兒童的表情。"

相由心生,學生的面目表情,就是學生對知識的感受和對於老師的講解方式的一種直觀反映,作爲一個老師,應該試着去積累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和常識。

如果學生用拇指和食指支撐着額頭,並且不斷地往外推着,一般學生已經心不在焉,他試圖讓自己內心安靜下來,往外面推,實際說明學生想合上眼睛,精力已經不支了,這時他需要的是短暫地休息,讓學生安靜地趴上5分鐘,然後纔開始上課,這時效果會好一些,在重新開始講課的時候,要簡單重新梳理一下,剛纔講過的內容,這樣讓學生在大腦中,始終有一個整體性的知識。

如果學生一直不斷地點頭,並且回答問題的聲音,充滿了生命力量,你似乎可以聽出一種探求的精神,你的內心感覺到非常舒服,你用問題推動着課堂,不斷前行,她會告訴你,老師,這個事情是這個樣子的,或者我的那個同學真的是讓人無語了,帶着自己對某個問題點評,那麼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思考的狀態,這個課堂基本就是成功的。

通過觀察學生的嘴角,觀察學生的面龐肌肉,通過觀察學生的眼角的細緻變化,基本可以就可以判斷學生的參與度有多高,學生在多大程度上親近了你,學生對支持理解的程度是怎樣的,基本可以判斷他們是否對你講課的內容感興趣,對於講課的方式感興趣。

教學是以心換心的職業,教育是心心相印的過程,每一個人,無論美醜,你對待他的方式,都會引起他內心的一種情緒的反映,這種反映的累積成爲他的生活態度,交際態度判斷的依據,這種依據的長期積累,就是他們的態度,他們的價值觀。

蒲松齡說,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老師亦是如此,老師的每一跬步,都會在學生的內心留下印記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