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湖小舞

今天一早,被一張老照片感動得流淚了。

準確地說,應該是被那張老照片背後的故事感動了。

故事還得從11年前的春運說起,2010年1月30日,年輕的新華社記者周科在江西南昌火車站拍下了一張照片,“一位年輕的母親,背上巨大的行囊壓彎了她的身軀,手裏的揹包眼看拖地,但攬在右臂中的嬰孩整潔而溫暖。抬頭前行的年輕母親面色紅潤,一雙大眼睛堅定有力。”

此後的很多年裏,每逢春運這個鏡頭就會感染很多人,成爲中國人回家過年團聚的代表性瞬間,感動着很多人。

衆所周知,類似這種火車站抓拍的瞬間,即便攝影師願意去了解主人公的故事,爭分奪秒趕火車的返鄉民工也沒有時間跟你細說,因此,除了留給大家的這個瞬間,這名母親和孩子的故事,幾乎沒有人知道。

這也成了攝影記者周科的心病,他希望有一天能找到這名母親,分享她的故事。在全國脫貧這個大背景下,周科的願望更加迫切,終於在今年1月份確認了這名母親的身份,並在1月22日見到了她,通過三天採訪,時隔11年後爲大家還原了這名母親的故事。

相信很多人已經看過《11年前那位感動中國的“春運母親”,找到了》這篇報道,在這裏我就不贅述了,只是簡單歸納一下這名母親的情況,報道說,這名母親叫巴木玉布木,今年32歲,彝族人,居住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瓦巖鄉桃園村。

說實話,如果不是這次追訪,我真的很難相信,11年前那張畫面中的母親年僅21歲。2009年,巴木玉布木的二女兒出生,嗷嗷待哺中,她帶着孩子前往遙遠的南昌磚廠打工,一個月能掙五六百塊錢,白天上班,她就揹着女兒一起搬運石磚。女兒在肩頭睡着了,就把她放在一旁,自己一邊幹活一邊看着她。

說實話,這樣的描述和場景很多人並不陌生,10年前的各地磚廠中,來自大涼山拖家帶口的打工人很多,他們留給大家的印象就是窮,孩子很多,大的看小的,一家人喫住都在磚廠,很少與外界交往。

透過採訪得知,巴木玉布木這些天就是到南昌磚廠幹了5個月,結果就在每年幾十億人次的春運中被攝影師拍下,併成了春運歷史上最經典的鏡頭之一。

現在,巴木玉布木一家精準脫貧,住進了混泥土澆築的寬敞房子,三室一廳的房屋粉刷一新,乾淨明亮,還貼上了地板磚,電飯煲、冰箱、洗衣機等家電齊全。這些年她生下了4個孩子,大女兒上初中,二女兒上小學,老三是個男孩上幼兒園,老四跟當初她懷裏的孩子差不多大。

看到一家人巴木玉布木和四個孩子的合影,我還在想,大姐和二妹相差2歲,身高應該差不多了,爲何相差那麼多呢?隨着採訪深入,我們才得知,原來當年巴木玉布木懷裏抱着的那個孩子,在回到家半年後就病死了。

巴木玉布木回憶說,在磚廠打工時這個孩子就總是生病,身在外鄉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去哪裏看病,當時就是帶着孩子回大涼山看病,恰好被攝影師拍下。可能,如果不是這個孩子生病,巴木玉布木即便是春節也不會返鄉,畢竟當時這趟行程需要三天兩夜,坐火車從南昌到成都,住一晚後再搭乘14個小時的火車到越西縣,之後再從縣城到大涼山的家中。

在懷裏的女孩去世後,巴木玉布木接下來的一個孩子出生10天后也去世了。據她說,那個年代,桃園村只有一條泥巴路通往外界,出行靠馬車,醫療條件非常落後,不少孕婦都是在家裏生產,小孩子生病很難得到及時救治。

現在,不只是巴木玉布木一家,整個大涼山的狀況都好多了。就像記者周科在“手記”中所說,“與11年前的照片相比,在經歷種種人生磨難後,巴木玉布木明顯多了一份奮鬥的富足、歲月的沉澱、生活的從容。”

感動中國的“春運母親”故事說完了,再來說說那些年感動我們的一些春運瞬間。

其實,除了這張11年前的“春運母親”外,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另外一張就是新京報記者薛珺拍攝的“春運中的母子”。

2006年1月18日,新京報記者薛珺在北京西站候車室拍攝到一個瞬間,一位母親爲了喂年幼的孩子把方便麪咬成一小截,孩子卻等不及地張大了嘴巴。

這張照片被新京報認爲是“本報春運多年來最爲感人的一張照片”,就如同新華社把“春運母親”視爲自己發佈的數萬張春運照片中最感人的瞬間一樣,並在11年後成功尋訪到當事人。

這是2008年1月31日,大批乘客聚集在火車站廣場外準備進站,一乘客暈倒在人羣中,乘客把其抬高救出。

這是2003年1月,一名江西吉水的小兄弟在火車車窗玻璃上哈一口氣,寫下了“回家”二字,想把那份好的心情告訴大家。

這是2011年1月15日,深圳火車西站,一小女孩探頭親吻站在月臺上的父親,父親因爲工作原因要晚幾天纔回家。

這張“保重”是2011年1月18日,在寧波工作的白先生送別回甘肅老家過年的父母,父母在車窗上寫下了“保重”兩個字。

這是2017年2月7日,合肥丈夫妥仁勤送妻子到火車站。合肥到寧夏老家有幾十個小時車程,而這一別可能又要到下一個春節,才能見面。妥仁勤不敢看妻子的眼神,害怕自己的眼淚流下來。突然,妻子將他的手拿到自己的臉上,緊緊地貼着。

說實話,這些年感動人心的瞬間很多,沒法將每一張都給大家進行展示,但這些沉澱在我們腦海中的瞬間,不管過去多少年,翻出來回味,總是讓人淚流滿面。

隨着國家發展越來越好,這樣的瞬間其實已經很難出現,攝影師抓拍到經典鏡頭的概率大幅降低,我想,這就是進步的另一個角度詮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