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元帥聶榮臻的一生,是殫精竭慮的一生,是爲國爲民的一生。聶帥少年時便曾說過“我輩要以報國爲根本,爲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業”,歐洲留學五年後他毅然回國投身革命事業,先後在南昌起義、廣州起義、抗日抗爭、解放戰爭及特科的工作中立下彪炳功勳。建國後,聶帥先後主管軍工生產及國防科技工作,在國家困難之際堅持攻關“兩彈一星”,臨終之際依然心繫國防科技事業。

聶帥年輕時在性質特殊的特科工作,難以顧及家庭,一生僅育有一女。正所謂“將門出虎女”,聶帥之女聶力幼年飽經磨難,一歲左右與父親分別,三歲進過監獄,五歲時被寄養在貧苦的農民家庭,下地幹活受傷沒藥治留下滿身傷痕,之後又當童工捱了不少打,直到十六歲時纔回到父母身邊,纔開始上小學。此後,聶力發憤學習,女承父業,爲國防科技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成爲中國第一位女中將,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將。下文即爲大家講述“將門虎女”聶力將軍的故事。

1930年5月,聶榮臻調到特科工作。陳延年、趙世炎、羅亦農、彭湃、楊殷、向警予等人先後被捕犧牲,特科便是在這種嚴峻形勢下成立的。它是中央的情報和保衛工作機關,負責保衛中央和地下工作人員的安全,營救被捕的同志以及除掉叛徒特務。

聶榮臻以記者身份作掩護,化名李先生,經常凌晨外出深夜歸來,在極爲危險的環境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艱鉅的任務。當時,聶榮臻的夫人張瑞華已經懷有身孕。張瑞華後來回憶這段生活時曾這樣說道:

他天天像夜貓子一樣,一清早5點鐘就出去了,一直到晚上12點鐘,一兩點鐘,甚至有時到3點鐘纔回來。我5點鐘就要搞好喫的,喫得很簡單。他走了,我在家,還擔任着機要交通的任務。他晚上兩點左右回來了,我不能睡,晚上總是聽着,聽着,有聲音沒有,他一走進衚衕口我就知道。他的皮鞋聲與別人的不同。我就悄悄地在門裏邊等,等着腳步聲音停了,按約定輕輕敲幾下,知道是他,就開門讓他進來。

9月份的一天,聶力來到了這個世界。臨產前一天,周恩來約陳賡到聶榮臻夫婦住處碰頭研究工作,張瑞華爲了準備飯菜,忙了大半天。喫過飯後,張瑞華感到腹痛難忍,心知快要生產了。但爲了不影響聶榮臻工作,她沒有要求他留下來陪她,而是讓他跟周恩來、陳賡一起離開了。聶榮臻半夜纔回來,之後將張瑞華送到了一家慈善醫院,又匆匆走了。在一間住着八個人的擁擠產房裏,聶力出生了。

三天後,聶榮臻終於抽空趕到醫院。望着小聶力紅彤彤的臉龐,他開心地笑了。已過而立之年的他,終於有了自己的下一代。可是,是否要留着小孩卻是一個問題。他們的工作危險性極高,需要高度隱蔽,養育小孩的話不僅對工作不利,對小孩也不利。有好幾次,小聶力都差點被送到慈善院。這一切,小聶力都不知情,尚在襁褓之中的她,只是每次看到父親就特別開心。

聶榮臻對孩子很好,每天夜裏回來後不管多累。只要小聶力哭鬧,他都會抱起孩子在屋裏來回走,一直到她重新睡熟。儘管平時父女倆常常見不了面,但聶力和父親關係最好。她學會走路後,每次一聽到父親的腳步聲就樂呵呵地着往樓梯跑,搶着把父親的帽子接到手中,然 後拉着爸爸的手往家裏扯。每當看見父親穿衣服準備出門,她就指着衣架讓媽媽把帽子拿下 來。

在小聶力一歲多的時候,聶榮臻被調到了蘇區工作。因爲帶着小孩去蘇區多有不便,張瑞華和小聶力便留在了上海。小聶力和父親最親近,父親一走,她每天都要哭着找父親。尤其是聶榮臻剛走那陣子,小聶力每天都要哭着問無數遍“爸爸去哪兒了”。當時所有人都不會想到,這次離別竟會是如此漫長,直到15年後這對父女才能再次相見。而這15年,對於小聶力來說更是磨難重重的一段歲月。

1 9 3 4年春天,由於被叛徒出賣,小聶力和母親一起被抓進了監獄。敵人想把小聶力送到孤 院,但張瑞華死活不肯。在那個年代,送到孤兒院基本難逃死亡的命運。張瑞華說要死就讓我們母女死在起,女兒到哪我也要到哪。敵人最終放棄了讓聶力去孤兒院的打算,當然這並非敵人好心,而是他們想放長線釣大魚。

在監獄裏,小聶力表現出了遠超年齡的成熟,她白天在草堆裏睡覺,晚上則和母親一起去受審,不哭也不鬧。整整一個月過後,敵人看實在問不出什麼,就改變了策略。他們假裝把張瑞華母女放了,實際上嚴密地監視着她們。一個大雨的深夜,監視的人沒在,張瑞華才偷偷跑到了一個聯絡點,最終安全轉移。回憶起那段往事,張瑞華心有餘悸地說: 那時什麼都不怕,就怕敵人害了女兒

不久後,張瑞華偶然在公園看到一個照相的,想到到聶榮臻肯定特別思念孩子,便給孩子照了一張兩寸全身照片。再之後,小聶力被寄養在了一戶貧苦人家家裏,這既是爲了張瑞華的工作,也是爲了小聶力的安全。張瑞華隻身前去蘇區與聶榮臻見了一面,分別前將照片留給了聶榮臻。那張照片一直被聶榮臻帶在身邊,伴隨着他度過了硝煙瀰漫的艱苦歲月。

小聶力所寄養的人家非常貧窮,孩子又多,因此小聶力從六七歲開始就要幫忙幹家務,幹農活,照顧比自己更小的小孩。再長大一些後,她就要給別人當長工,一個月掙一斗半米,勉強養活自己。她穿的衣服,則是用自己織的土布縫的。

有一次,小聶力患了瘧疾,但看不起醫生,於是她只好蹲在屋檐下曬太陽,試圖用陽光趕走病魔。還有一次,小聶力在地裏幹活時不小心割破了腿,血流了很多,於是她從地裏抓起一把土迅速堵住傷口。鮮血染紅了泥土,順着腿往下流。之後又沒有錢看醫生,以至傷口發炎潰爛了好多年,骨頭都露出來了……這兩個事件僅僅是一個縮影,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窺見年幼的小聶力受了多少磨難。

到了12歲左右的時候,小聶力就到了紗廠當童工。當童工可一點都不比當長工好,那不僅要幹超負荷的工作,還要不時挨資本家、工頭的皮鞭。在工廠裏,小聶力更深地感受到了時代的黑暗。

但是,這些並沒有擊倒聶力,反而鍛造了她堅韌不拔、堅強不屈的性格。正是這些不尋常的經歷,鍛造了她倔強不屈的性格。小聶力一邊與工廠裏的窮苦姐妹相依爲命,一邊等待着侵略者被趕出中國大地,等待着與父母團聚那一天。小聶力心想,侵略者被趕跑後,父母工作應該就不會那麼忙那麼難了,他們就有空把自己接回家了。

1945年,抗戰終於結束,侵略者被趕出了中國大地,與聶榮臻感情非常好的周恩來開始委託組織找尋小聶力的下落。當年,周恩來和鄧穎超經常去聶榮臻家中談工作,也經常抱小聶力、逗小聶力玩。有一次,鄧穎超逗小聶力玩時不小心打翻了馬桶,惹得包租婆上來一頓大罵。許多年後,鄧穎超還曾笑着與聶力談起此事。

經過多方查探,已是15歲少女的聶力終於被找到了。但是當時人手有限,無法派專人送聶力去父母處,只能讓聶力獨自前去尋親。於是聶力穿着一件土布棉袍,提了個小包袱,踏上了千里尋親的漫漫路途。經過淮陰時,張鼎承司令員指着一張畫報讓聶力認:你看,這就是你的父親。到北平,葉劍英送給聶力一張照片,並且開玩笑道:這就是你的爸爸,到時候你看看誰像他,你就叫他爸爸

聶力開心地接過照片,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後小心地將它放到了貼身的衣袋裏。19 4 6年4月,聶力終於來到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聶力推開房門後,張瑞華立刻站起了身,她一下子就認出了闊別十年之久的女兒。母女倆抱頭痛哭,不一會兒,聶榮臻也回來了。張瑞華趕緊擦乾淚水,笑着說: 麗麗,你看誰來了

聶力回頭一看,看到了自己已與自己分別十五年之久的父親,頓時淚如泉湧。聶榮臻上前輕輕抱住聶力,任由淚水滾落下來。撫摸着聶力手上的傷疤,他怎能不明白女兒這些年受了多少苦?聶力從口袋裏掏出了那張葉伯伯給的照片,聶榮臻也拿出了一直珍藏的那張娃娃照,父女倆開心地笑了,再也沒有什麼能將他們分開了!

此後,已經16歲的聶力開始了讀書生涯。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她永遠是班上最大的一個學生。但她並不灰心,一是多年的磨難鍛造了她堅毅的品格,二是她擁有着父母的關懷和鼓勵。皇天不負苦心人,勤奮刻苦的聶力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小學、初中與高中,於1954年考上了留蘇預備部。第二年,聶力肩負着父母及祖國的重託,前往列寧格勒精密機械與光學儀器學院學習。

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爲抵制外國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我國啓動了偉大的“兩彈一星”計劃,聶榮臻是直接負責人。聶力受父親感染,立下決心好好學精密機械與光學儀器,好回來報效祖國。

此後5年,聶力一直在異國苦學,這也是她與父女重逢之後最長的一次別離。但是,此時的他們都不憂傷,因爲他們知道再也沒有什麼能將他們分開,因爲他們心中都充盈着建設偉大祖國的無限激情!

1960年7月,聶力回到了中國。因爲局勢的變化,聶力沒有再回去,而是和其它歸國留學生一起被分配到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這個研究院是新中國第一個導彈設計研究院,院長是著名的愛國科學家錢學森。在錢學森的帶領下,當時研究院已經體制健全並取得了突出成就。聶力則從一名最普通的實習員做起,腳踏實地一步步成爲了技術員,成爲了一名技術骨幹。五年之後,聶力光榮地參加了導彈控制系統自動駕駛儀的研製和生產工作。

1966年,我國決定進行“兩彈”結合試驗,聶榮臻將全部身心撲在了工作上。聶力一次又一次拿起報紙,一次又一次看到了導彈試驗的好消息,也一次又一次看到了父親忙碌的身影。無論是原子彈試驗,還是氫彈試驗,聶榮臻總是在第一線指導工作。父親的工作作風深深地影響了聶力,聶力也下定決心,要像父親一樣不懼艱難、不怕任務艱鉅,全身心地撲到國防科技事業的第一線!

我國“兩彈一星”取得了巨大成功,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在“兩彈一星”的研製過程中,聶力也收穫了自己的愛情,對象是同樣從蘇聯留學歸來的丁衡高。兩人在蘇聯學習期間就已相識,不過當時兩人都將心思放在學業上。回國後,因爲工作的關係,兩人有了更多的接觸機會,愛情的種子亦開始萌芽。不久之後,兩人舉行了簡單樸素的婚禮。

丁衡高是一位傑出的科研人才,亦像聶榮臻夫婦及聶力一樣將全部心思撲在工作上。他和聶力生下一個女孩後,便決定不再生育,因爲小孩太多會影響工作。丁衡高是留學歸來的博士,學有專長的他長期撲在國防科技事業上,負責了導彈的自動駕駛儀、陀螺儀、加速度計等重要部件的研製。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聶力和丁衡高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工作分到一套大房子,但他們寧願和聶帥夫婦擠在一套普通的房子裏。聶帥夫婦漸漸老去,他們只想每天都能陪陪老人家,給他們生活上的照顧以及精神的安慰。爲此,他們每天辛苦奔波往返於工作單位與父母家中,數十年如一日。對此,聶帥夫婦感到無比欣慰,當年漫長的分別並沒有淡化親情,反而讓親情更加濃烈。

1978年,丁衡高研製的“靜壓空氣軸承”獲得了全國科技大會獎。第二年,丁衡高主持研製的“靜壓氣浮技術”又榮獲國防科技重大成果一等獎。之後,他首創的“液浮慣導平臺”成功運用於我國戰略導彈潛水艇水下發射。這些舉世矚目的成就令外國人折服驚歎,他們稱丁衡高爲“國防專業專家”、“尖端科技和光學專家”。1985年,丁衡高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此外,他還首批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後被授予中將和上將軍銜。

與丁衡高的輝煌成就相比,聶力憑藉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並不失色。自1978年起,聶力就在國防科委擔任重要職務,多次主持重大科研項目,攻關了諸多難題,取得了矚目成就。1982年,聶力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分管我國海軍武器裝備的科研工作。在“遠望”號大型測量船的研製中,她傾注了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在分管國用電子裝備研製作期間,她組織領導軍用計算機和軍用軟件技術的發展等方面做了開創性的工作。

之後,聶力又主持了我國第一臺10億次通用並行巨型機銀河二號的研製。對於這個難關,聶力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的軍裝浸滿了汗水,每天沉重的雙腿回到招待所,上樓梯都很困難。然而,喫過晚飯後,她還要忙着繼續工作。一些科技人員笑着說聶力是一塊永不停息的雷達表,由此不難看出聶力的工作態度。聶力並不覺得辛勞,她時常想起父親說的一句話:我要當科學家的後勤部長

銀河2號巨型機研製成功後,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在1992年度全國十大科技成就和十大電子成果評比中雙登榜首,整支科研隊伍被授予“科技攻關先鋒”的榮譽稱號。在這個時候,聶力這位總策劃人並未走上光環中間,而是默默地退到了最後面,轉身開始抓新的工作。

由於聶力領導隊伍攻關了諸多國防科技難題,爲國防科技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她於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又於1993年被授予中將軍銜。聶力不僅是我國第一位女中將,也是全世界第一位女中將。丁衡高也因貢獻巨大先後被授予中將與上將軍銜。因此,聶力夫婦也是全世界軍銜最高的一對夫婦。

唯一遺憾的是,歲月催人老,時光最無情。在聶力取得輝煌成就的過程中,聶帥也漸漸老去了。1992年5月14日,聶帥病重,聶力本想留在家中陪伴父親。但是聶帥卻嚴肅地說:你該去忙你的工作,不要因爲我耽誤了工作。於是聶力便離開了家去忙工作,上午在辦公室處理公務,下午又去開了一個重要的研討會。等她忙到晚上回家後,又急着跟聶帥彙報了工作情況。

聶帥欣慰地笑了,沒過多久便與世長辭。那天夜裏,共和國最後一位元帥離去了。他臨終前曾這樣說道:

我已經93歲了,入黨70年,從沒脫離過黨的崗位,爲黨奮鬥終生……我作爲一位老共產黨員,衷心地希望全黨同志在黨中央領導下,同心協力地爲建設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而奮鬥;衷心地希望全軍同志在中央軍委領導下進一步鞏固國防、保衛和平;我更希望全國科技工作者牢記科技興國的重任,努力攀登世界高科技的崇山峻嶺,爲國爭光。

後來,每當聶力將軍談起聶帥的最後一天,她都會抑制不住眼中的淚水。聶帥只有她這一個女兒,那一天她本來陪在聶帥身邊的,哪怕工作再忙。但是,聶力將軍又總會想起父親聽她彙報工作時臉上泛起的笑容。是啊,聶帥一生殫精竭慮,一生爲國爲民,只要女兒能繼承他的志願,繼續做他想做的事,他就會感覺女兒就在自己身邊。

聶力將軍則說,自己唯有加倍努力工作,才能不辜負父親對自己的期待與深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