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策》關於趙國的篇章中,有一些比較凌亂的短篇,它們的字數不是很多,內容卻十分精悍。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短文,爲我們揭示了戰國時期的君臣關係。

戰國時期,君臣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強調忠心耿耿,雖然戰國時期的人們一直歌頌忠義之士,但是,當時的君臣關係真的特別鬆弛。

戰國時期,知識分子們和君主的關係相對於後世來說,還是十分平等的。這也很好理解,戰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大都是士這個階層出身,而君主們都是諸侯階層,也就是說,知識分子和君主之間就隔了一個階層,兩者差距不太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分子們往往會在政治鬥爭之下,選擇跳槽。

有的時候,爲了外交方面的利益,諸侯國之間還會互相派遣大臣到別國做相邦。在這樣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君臣關係其實並不那麼牢固,甚至還會互相猜忌。

趙國的臣子腹擊曾經私自建造華美的房屋,有一個叫荊敢的大臣對此表示不滿,於是,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了趙王。趙王聽說之後,立刻責問起了腹擊,問他爲什麼要修建華美的房屋。腹擊回答說,“我是從其它諸侯國逃難來的大臣,就算大王信任我,總有一天也會因爲百姓的話而猜忌我。爲了取信於大王,我才爲自己修建華美的房屋。”趙王聽了腹擊的回答之後,停頓了半晌,回答道,“你做的對。”

趙王爲什麼覺得腹擊做的對呢?這是因爲,腹擊的行爲很明顯是損害自己的名聲來向趙王表忠心,趙王覺得自己已經控制了腹擊,自然開心極了。

除了這種自污取信的方式,大臣們還有很多取信於君主的方式。戰國時期的蘇秦,因爲四處遊說諸侯國君,所以,經常被猜忌。有一次,他在遊說秦國之後,去求見趙王。結果,趙王擔心蘇秦已經背叛了他,於是三天都沒見蘇秦。蘇秦只好寫信告訴趙王,自己不是什麼木頭都鑽的鐵鑽,這纔打消了趙王的怒氣。

孟嘗君取信於君主的方式,和蘇秦有所不同。他來到趙國武城做官時,爲了取信於趙王,他對門客們下令,不能隨意修建房屋,也不能亂砍濫伐。要讓趙王發現他們的能力。

從上面這些故事裏,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外地來的知識分子們,爲了取信於君主,可以說是出盡了百寶。那麼,君主們對知識分子們就只能言聽計從了嗎?並不是這樣的。

秦武王攻佔韓國宜陽之後,又讓公孫郝、樗裏疾等人向北進入趙國邊境。趙王非常擔憂,於是召見了冷向,希望冷向趕快出個主意。冷向認爲,趙王可以扣押甘茂,然後用甘茂和齊王、韓王以及秦王交換。齊王和韓王爲了得到宜陽,一定會用土地來交換。秦王爲了得到宜陽和甘茂,也一定會交出土地或者寶物。到時候,等秦王要回了甘茂,一定會把樗裏疾和公孫郝交給趙國。

由此可見,戰國時期,國君爲了處理其它國家的大臣,往往會通過外交或者戰爭來達到自己的要求。同樣的,國君要想得到其它國家的賢才,往往也會用上一些小心機。

趙惠文王十八年,秦王奪走了趙國的石城。趙惠文王爲了捍衛國家的安全,來到了衛國東陽,挖開了黃河之水,借自然的力量討伐秦國。

在這次戰爭中,趙惠文王發現秦國的魏冉是個人才,於是想讓魏冉來到趙國做相邦。但是,魏冉畢竟是秦王的舅舅,趙惠文王擔心秦王捨不得交出舅舅。又擔心在秦國的樓緩會埋怨自己。於是,故意讓別人告訴樓緩,不要用逼迫的方式威脅秦王做趙相。秦王看到趙王這麼客氣,於是就主動把魏冉派到趙國做了相邦。

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發現趙王和趙國的大臣在處理君臣關係上,很有一套小心機。不過,也正是因爲這些心機,趙國才能維繫住那麼多的人才,得以和秦國一決高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