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在生命的最初 30 年,你養成習慣;在生命的最後 30 年中,你的習慣決定了你。

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

不管過去如何,你的習慣,正在決定着你未來的活法。

壞習慣就像人的闌尾一樣,壞了就要切除,否則誤己傷身。

壞習慣是你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戒掉這三種壞習慣,你的人生路纔會走得更加順暢。

1

戒掉無用的抱怨,接受現實,坦然面對。

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這種時候,你可以找人傾述,但要記得別把抱怨當成習慣,更不要讓自己成爲一個滿臉怨氣的人。

慣於抱怨的人,大多是對現狀心存不滿卻又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覺得這些都是生活的錯,是別人的錯,而自己只能通過言語來表達不滿和委屈。

但事實卻是,越抱怨,只會越不幸。如果你總是說一些喪氣話,總是習慣性訴苦,到最後只會讓身邊的人越來越遠離你。

很多事情,你越是抱怨,生活就會越糟糕;很多遺憾,你越是抱怨,就越覺得懊悔。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隻小猴子受了傷,它原本應該捂着傷口等待結痂癒合,可它在遇到每一個朋友時都扒開傷口給朋友看。好不容易結好的痂又被撕裂,又要經歷一次撕心裂肺的疼痛。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這隻小猴子,逢人便說自己遇到的煩心事,結果越抱怨越心煩,問題卻並沒有得到解決。

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讓你更加痛苦。當抱怨成了習慣,就像用海水來解渴,你喝得越多,反而越渴。 不抱怨,纔是對人生最好的成全。

林徽因自幼喜歡建築,出國留學時,也是一心想報建築系。 但因爲種種原因,林徽因並未如願學習建築。 她沒有抱怨,反而常去旁聽建築系的課程,主動加強學習。

後來,她學成回國,隻身穿越荒無人煙的山林,踏遍全國 15 個省,考察兩百多個古建築。

面對世人不解的眼光,考察路上的苦難重重,她不抱怨,咬着牙向前走,用柔弱的肩膀一力扛起中國建築史的半壁江山。

聰明的人知道,抱怨除了浪費自己的時間,讓別人討厭之外,無一用處。與其花時間抱怨,不如把抱怨的時間轉化爲行動,尋找可能的出路。

聰明人,能嚥下抱怨,藏起牢騷,用一種更平和、包容的心態去看待發生的一切。

如果不喜歡,那就去改變;如果無法改變,就改變自己的態度,不抱怨。

怨天者無志,怨人者心窮。 與其抱怨,不如接受現實,坦然面對。

樹從來不怨。

無論生長山坡上、溝河邊,還是荒野裏,甚至是岩石的夾縫裏,只要有一定的陽光、土壤、水分,總能茁壯的成長。無論將來會長成怎樣,總會無怨無悔,一如既往。

即使成不了參天大樹,也要盡情綻放自己,不枉到世上活一回。

人就要像樹一樣,任何時候不要怨天尤人,自暴自棄。

有這樣一則故事。

二戰時期,在法國的一個偏僻小鎮上,據說有一個神醫,能夠醫治百病。

有一天,一個少了一條腿,拄着柺杖的傷殘軍人來到這裏。

人們議論紛紛:“難道他是想讓神醫再給他一條腿嗎?”

結果這位軍人停了下來,回答道:“我不是祈求神醫給我一條新腿,我只是想求他幫助我,教我沒有一條腿後該如何生活。”

許多時刻,我們總會在遇到麻煩時,習慣性地去抱怨。

其實,可以改變的,就竭盡全力去改變,無法改變的,就坦然地去接受和麪對。

抱怨看似是一種宣泄,但其背後隱藏的危害是巨大的,長期愛抱怨的人,無論從外形、神態,還是行動力方面來說,都會受到消積力量的影響,凡事都往消極方向想,對生活沒有希望,得過且過,是非常可怕的一劑人生催老劑。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在抱怨這件事情上,適可而止,只有這樣,你纔會重回陽光下,有正常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的考驗,收穫各種幸福。

抱怨就是你對一件事情的反應。

費斯汀格法則是這樣說的:生活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由你對所發生事情的態度決定

對待事情的態度直接決定了我們會過怎樣的生活,而態度是可控的,關鍵是你的選擇,你控制的度。

人生過的是心情,生活活的是心態。

遇事不抱怨,纔是最好的生活狀態。

成功的祕訣就是,把時間花在進步上,而不是抱怨上。

生活有時候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繼而改變面對生活的態度,最後改變結局。

少年天才的霍金卻患上危疾,未幾甚至完全癱瘓,連說話的功能也被徹底剝奪。

可他沒有抱怨,依舊努力生活、學習,因此這世上就有了千古傳誦的“科學巨人”。

才情橫溢的司馬遷卻遭受了宮刑,經歷着世上最殘酷的折磨。

可他也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反而更加努力地著書立說,於是就有了名留青史的《史記》。

遇事不抱怨,把怨氣化爲動力,讓事情轉壞爲好,纔是對糟心事最大的報復。

2

戒掉無謂的取悅,活出自己。

無論你做什麼,說什麼,都會有人說三道四。

取悅別人,不如取悅自己,別等回頭的時候,發現這輩子最虧欠、最對不起的是自己。

如果爲了取悅別人,而迷失了自己,纔是對自己最大的辜負。

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中,女主大島凪是一個很平凡的女孩,性格溫柔,待人真誠熱心,卻反遭同事利用、排擠。

爲了過上平靜無事的日子,她總是小心翼翼地看人臉色,與周圍人保持步調一致。

工作上,有時候明明是同事的錯,最後她卻背了鍋,雖然心裏委屈,她還是選擇息事寧人。

生活上,爲了男友的一句“我最喜歡直髮了”,天生自來卷的她,每天花一個多小時,卷平自己的頭髮。

原本以爲這樣低眉順眼的討好,大家都會喜歡自己,可現實卻是殘酷的。

同事當她是小透明,每天要求她做各種不合情理的工作,甚至把她當做用過之後可以隨便拋棄的“便利貼”,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深愛的男友把她視爲乖順的“創可貼”,不透氣不美觀的 24 孝女友,乏味又無趣,只能拿來玩玩。

後來,她出現呼吸困難住進了醫院。 從醫院醒來時,沒有一個人聯繫、問候她,更沒人去探望她。

身邊人冷漠的態度,讓她心寒至極。 她清醒地意識到,越是卑微討好別人,別人就越不把你放在眼裏。

無謂的取悅,換不來別人的感恩和尊重,只能換來自私和冷漠。

《紅樓夢》裏,秦可卿,一個賈母眼裏“重孫媳中第一得意之人”,一個溫柔嫵媚、嫋嫋婷婷的姑娘,卻成爲紅樓大戲中匆匆上場又悄悄謝幕的那一個。

作爲寧國府的長房媳婦,她的位置決定了要和府中上下人等接觸,要打理一應大小事務。初入這座聖殿的她,能圓融周全、遊刃有餘地做到嗎?

憑着一股兒時煉就的倔強,她做到了。她獲得了賈母,公公婆婆以及下人們的一致認可,獲得寧榮兩府合族的同聲讚美。

婆婆尤氏說她:“這麼一個媳婦,這麼個模樣兒,這麼個性情的人兒,打着燈籠也沒地方找去。”

又說:“她這爲人行事,哪個親戚、哪個一家的長輩不喜歡她?”

表面上,秦可卿的爲人處世、理家掌事獲得了全場滿分,可誰又知道她背後的千萬付出。這其中,需要多少次的委曲求全,多少回的殫精竭慮?

她敏感,她不容許自己出差錯,讓人笑話了去;

她自尊,她要協調好每一層關係,不讓人輕看了去;

她好強,她要處理好瑣碎的每一件家事,不招一句抱怨和詆譭。

她處處在意別人,唯獨忽略了自己。書中描述她:“平日見了人有說有笑、會行事,可不拘聽見個什麼話兒,都要度量個三日五夜才罷。”

因爲太力求完美,因爲太怕失去,她年紀輕輕,卻日夜思慮、心力憔悴。她不知道,取悅越多的人,委屈更多的是自己。

與人相處中,我們總會爲了迎合別人的喜好,而放低了自己的位置。

可我們卻不明白,任何的感情都不是靠討好來維繫的。

電視劇《三十而已》中的顧佳,爲了兒子能上好的幼兒園,她百般討好王太太。

之後,爲了公司的業務,她更是想盡快融入到富太太們的朋友圈中,希冀通過她們,可以讓自己更快的進階到上層社會。

於是,她賣房買名牌包包,穿名貴的禮服,以爲這樣做能和富太太們打成一片,可事實上,富太太們壓根就瞧不上她,在朋友圈發合照時,還把顧佳給裁掉了。

之後,富太太們更是聯合設計騙她買下了有問題的茶廠。

到這裏,顧佳才真正意識到,自己花那麼多心思去討好的人際關係,到頭來都是假的,自己彷彿就是別人眼裏愚蠢的小丑。

不必要爲了不值得的人浪費自己的感情,委曲求全得來的關係,都太虛假不堪一擊。

付出是對等的,不是失衡的,讓你費力的關係,一定是不適合你的。

你越遷就,就會越容易沒了自我;你越討好,關係就會越脆弱。

正如太宰治說過的一句話:“我討好了所有人,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一段關係的維繫,從不靠一方的委曲求全和低聲下氣來成全。

恰恰相反,它靠的是彼此相處舒服,互相懂得尊重與珍惜。

學會不討好別人,做最真實舒服的自己,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京華煙雲》中,姚木蘭爲了維護一個家,一次次地放低自己的地位。

可她越放低自己的地位,愛人反而越不珍惜她的付出。換來的,也只有一次次的傷害。

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與其取悅別人,不如迴歸自己的內心,遵循自己的意願。

只有與自己真實的內在和諧相處時,你的人生纔會散發出閃耀的光芒。

正所謂,愛自己纔是浪漫的開始。

取悅你自己,纔是最重要的事。

3

戒掉衝動,控制情緒,不生氣。

生活中,難免會有不順心的事情發生。生氣,便成爲了我們最常見的一種情緒。

殊不知,生氣正逐步毀掉我們的幸福人生。

人在生氣時,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生氣對人五臟六腑的傷害極大,生氣,就相當於是在慢性自殺。

中醫說:百病源於氣。

生氣是很多疾病的起源,發脾氣對身體的傷害非常大。

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情緒效應”實驗。

實驗顯示:人在生氣時,體內會產生一種毒素,這種毒素會使水變成紫色,在身體內很難排除。

而每次生氣時排出的毒素,足以使一隻小白鼠致死。

生氣,會有損健康。

生氣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而且你爲它付出的代價更高。

生氣,會使人陷入負面情緒中;生氣,會使人失去理智;生氣,會慢慢吞噬掉一個人的健康。

每次生氣過後,我們會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嚴重。

只是當時正在氣頭上,控制不住自己,會容易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

最後導致破壞了心情,損害了身體。

生氣,本身並無意義。

與惡人生氣,他能讓你感受災難的一面;與小人生氣,他會讓你變得小肚雞腸;與外人生氣,對你的生活毫無意義。

每一次生氣,除了傷害別人之外,傷害最深的是自己。

而且你能傷害到的,都是最在乎你的人;能讓你生氣的,全都是不在乎你的人。

不與家人生氣,家庭更和睦;不與朋友生氣,有朋自遠方來;不與愛人生氣,則感情更甜蜜。

衝動是魔鬼,有太多因衝動而後悔終生的事,切記不能衝動。

不生氣,纔是我們的護身符。

有這麼個故事:一個叫士成綺的人,聽說老子有過人的智慧,於是登門拜訪老子。

結果,他一到老子家,看到屋裏雜亂不堪,頗爲失望。

他怒說:“我聽說你是個大聖人,歷經艱苦來見你,誰知,你屋裏這麼髒亂。”

老子聽完,毫無反應。

士成綺感到無趣,轉身便離開了。

次日,士成綺覺得失禮,來找老子道歉。

老子說:“我對那些虛名不感興趣,早當破鞋扔了,我還是我,不會因爲別人的話改變。”

生活中的許多事,靠生氣無法解決。

生氣是這個世界上最愚蠢的行爲,就相當於是爲別人的錯誤買單,也是幫別人來懲罰自己。

發火前想一想,爭吵中讓一讓,靜下心緩一緩,學會不生氣,學會放寬心。

情緒穩定,不生氣,能成就自己;情緒失控,只會輸掉自己。

在情緒發出來之前,務必要保持理智,切不可被情緒衝昏頭腦。

一日,曾國藩在上朝途中,他坐的四抬轎子,同某官員的八抬轎子,相遇在了一條窄巷。

對方一看是四抬轎子,便認爲其官職比他低,轎伕便借對方沒及時讓道的藉口,一把從轎中拉出了曾國藩,並給了他一個巴掌。

結果,八抬大轎裏的官員一看被打的是曾國藩,嚇得忙下跪謝罪。

面對對方的蠻橫,曾國藩沒有生氣,反而將官員扶起,說:“是本官擋了你的道,不怪你。”

面對糟心事,曾國藩選擇不生氣,一笑而過。

控制情緒,不生氣,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教養。

控制情緒,調整自己,既可防止自己的精力消耗,又可贏得他人的好感。

能控制情緒的人,內心是平靜的,做事是充滿智慧的,擁有智慧,才能把握人生。

西漢時期,劉邦打敗項羽稱王,後因韓信、張良等人的輔佐,一步一步走向了人生巔峯。

劉邦之所以能成爲人生贏家,就是因爲他有控制情緒的本領。

韓信是劉邦的一員大將,很有本事。曾經他在攻佔齊國之後,想要成爲“假齊王”。

於是派人送信給劉邦,劉邦看到後大發雷霆,他覺得韓信目中無人,居功自傲,不把他放在眼裏。

但是張良提醒劉邦:“韓信畢竟是大功臣,這個時候萬萬不可挫他銳氣,否則他起兵造反,到時候就無法收拾了。”

劉邦聽完,馬上平息心中的怒氣,穩定好情緒,就派人回覆韓信,表示願意封他爲真正的齊王。

劉邦知人善用,能採納他人意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因而贏得人心,成爲一代君王。

俗話說:控制了情緒,也就等於控制了人生。

誰都會有情緒高漲,誰都面臨情緒崩潰,但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任何時候都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你的情緒控制能力越強,對生活的掌控感纔會越好。發脾氣只是本能,壓得住脾氣纔是本事。

當你戒掉了無用的抱怨,戒掉了無謂的取悅,戒掉了情緒,才能爲以後的自己贏得更多。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