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典型、宣講人:熊俊傑

一名從佤族寨子走出來的大學生

穿上藍色稅裝

14年堅守邊境線上

翻大山 跨邊境 走口岸

用少數民族語言傳遞減稅降費好聲音

疫情當下

他和他的同事在邊境線上紮起籬笆 封住小道

爲國守門 爲國把關

他是佤族男兒

也是稅務幹部

他用熱愛助力邊疆

他用責任守護家園

詮釋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的政治情懷

他就是全國稅務系統先進工作者,國家稅務總局臨滄市臨翔區稅務局收入覈算股股長——熊俊傑

12:12

在祖國的最西南,有這樣一個地方:古樸的茅草屋頂,錯落有致的竹籬笆牆,像吊腳樓一樣的幹欄式建築,掛滿牛頭骨的寨子門,背靠大山,雨霧繚繞。我是國家稅務總局臨滄市臨翔區稅務局的熊俊傑,就是從這樣的佤族寨子走出來的稅務幹部。今天我站在這裏,想和大家分享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的故事。

銘記夢歸處 不忘來時路

她一進到辦稅服務廳,我就注意到了她,黝黑的皮膚,大大的眼睛,穿着我們家鄉的佤族服裝,戴着口罩,還揹着一個三四歲的小姑娘。“勐賣,山優買壩地?”(您好,請問有什麼可以幫您?)我把今天要配送的發票遞給郵遞員,趕緊迎了上去。

原來她叫依茸,在城裏開了家佤族服裝店,想來大廳代開發票。可依茸的漢語不流利,辦稅服務廳的小姑娘又聽不懂佤語,兩人比劃了半天還是沒有弄清楚。“布給,胡賣密(姐姐,跟我來)。” 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們正積極推動“非接觸式”辦稅,於是,我引導着依茸來到自助辦稅區,教她錄入代開發票信息,掃碼繳納了385元稅款,把發票遞到了她的手裏。

依茸的到來,讓我再一次堅定了自己的初心。我們佤族是“直過民族”,1949年從原始社會一步就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我的外婆是地地道道的佤族,也是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在我小時候,她教會了我唱第一首漢語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也常常跟我念叨:“過去我們阿佤人喫不飽、穿不暖,是共產黨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你要記着黨的恩情,好好讀書,走出大山。”我牢牢記着外婆的叮囑,揣着要走出大山的夢想,蹲在火塘邊,趴在小桌上,捏着鉛筆頭,一筆一劃學寫着漢字。

2002年的秋天,我坐了兩天一夜的汽車,走進了雲南大學的校門,並在大學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畢業後,我有幸成爲了一名稅務人,每天,我都會十分鄭重地穿上這套藍色的稅務制服,胸戴黨徽,帶着一名共和國年輕稅務人的驕傲,激情滿懷、投入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光輝照耀下,臨滄通了飛機修了路,大批遊客逐漸走了進來,茶葉堅果陸續賣了出去,脫貧攻堅讓阿佤人民過上了好日子。如今,減稅降費又讓家庭小作坊煥發了新生機,很多像依茸一樣的民族手工藝人藉着這股改革春風擴大了門面,走上了奔小康的道路。依茸的事讓我突然意識到,我服務的每一位納稅人,都在爲臨滄的經濟發展凝聚力量;我操作的每一筆業務,都在助力每一個少數民族同胞實現他們的小康夢。

戰“疫”助發展 稅務在行動

臨滄有23個少數民族,其中佤族、拉祜族、布朗族、傣族等4個民族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一半,漢語不熟練的少數民族同胞還有很多,如何讓我們的兄弟姐妹充分享受減稅降費紅利,是我們思考得最多的問題。如果因爲語言不通,他們不能及時享受減稅降費好政策,那他們怎麼有獲得感和幸福感呢?

我暗下決心,我們必須用少數民族自己的語言給他們講減稅降費好政策。於是,在領導的支持下,全市稅務系統27個少數民族幹部聚集到一起,大家商量着,整理政策,請教專業老師,把政策翻譯成佤族、拉祜族、布朗族、傣族四種少數民族語言,錄成視頻,帶着印有“二維碼”的宣傳冊和環保袋走村串寨,遇人就講、逢人便送,讓少數民族同胞們一掃便有、一看便懂、一學便會,寨子裏燃起了減稅降費“最炫民族風”。

在我們那裏有這樣一句話“世界佤鄉 中國臨滄”,佤鄉山高路遠、坡陡路窄,雖然只有92,000多戶納稅人,但卻分散在8個縣(區)、89個鄉鎮、898個村,2.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千百年來,佤族人傍山而居、依溪而眠,山有多高、水有多長,納稅人住的就有多高;納稅人住的有多高,宣傳輔導就要走多遠。但疫情當前,保護納稅人生命安全就是我們的使命,落實“四力”要求就是我們的擔當,不出門就是我們最大的貢獻,爲了減少因人員出行帶來的病毒傳播風險,我們積極落實“辦稅‘網上見’,服務‘不打烊’”的辦稅繳費格局,推廣運用“一部手機辦稅費”,不僅有效減輕了大廳窗口稅費徵繳和疫情防控的壓力,還讓更多納稅人、繳費人感受到了“指尖辦稅”的方便快捷。現在“一部手機辦稅費”已經成爲邊疆少數民族同胞繳納社保費、代開發票、納稅申報的首選辦稅平臺。我們相信,通過不斷優化的“互聯網+稅務”的應用,邊疆納稅人也能通過我們的努力,把“網路”走得越來越寬闊,越來越通暢。

在一次送政策上門的時候,我又遇到了依茸,她對我說,以前家裏只有一畝四分地,老公常年在外省打工,她一邊做着民族手工藝活,一邊照顧老人和孩子,日子還是挺不容易的。後來縣裏的糖廠紅火起來了,她的老公就在家門口就業,工廠開榨的時候在廠裏上班,平時就在甘蔗地裏忙活,每月能掙4,000多塊。

依茸所說的糖廠,就是我們臨滄的蔗糖產業。在臨滄,蔗糖產業全年產值60多億元,產量排名全省第一、全國第二,大大小小的糖廠有14個,種甘蔗的農戶50多萬。佤鄉沒有冬季,只有“糖季”,越臨近過年,就越是到了收甘蔗最忙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趕着收完甘蔗,賣個好價錢,這樣,阿婆們就能給家裏換回油鹽,媽媽們就能給孩子換回書包。小小的甘蔗,支撐着我們實現了走出大山的夢想,也承載了每一個少數民族家庭的全部期望。

然而,新冠疫情的爆發,讓依茸對未來的生活產生了不小的擔憂,她憂心忡忡地問我:“我老公以前一直在糖廠上班,現在糖廠停產了,他的社保費是不是就沒有着落了?”我詳細向她解釋了疫情期間社保費的減免政策,她激動的說:“還是黨的政策好啊!這樣我們就能安安心心的生活了。”現在,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政策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落地生根,爲企業源源不斷地注入了發展動力。在面對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時,僅今年上半年,我們臨滄爲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減稅降費就達2.1億元。而蔗糖產業今年上半年減免各項社保費就達到了1900多萬元。對於一個發達地區來說,1900萬並不多,但對於我們少數民族地區來說,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它保障了2500個家庭的社保利益。減稅降費帶來的不僅是企業的發展,更帶來了少數民族同胞們堅守在這片土地上的新希望。

邊疆黨旗紅 阿佤唱新歌

提到雲南,很多人都知道茶馬古道,它是我們西南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當年,來自雲貴川的茶葉、藥材經茶馬古道運往印度,行銷歐亞。古道上成千上萬辛勤的馬幫,開闢了一條通往域外的經貿之路。在雲貴高原奔波謀生的特殊經歷,造就了他們講信用、重義氣的性格,鍛鍊了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這種精神留在了佤鄉,在這片土地上,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我們少數民族同胞和全國人民的心是一樣的,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建設美麗的家園,讓改革緊緊跟上了全國的步伐,從不掉隊!

如今的茶馬古道已經融入“一帶一路”,減稅降費,讓無數的企業以更大信心參與到國際市場中,更多的少數民族同胞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你看,扛着鋤頭的阿叔哼着歌邁向蔗田,就是邁向希望。

你看,揹着揹簍採茶的阿姐用靈巧的雙手,採摘着生活的美好。

你聽,抽着水菸袋的阿婆在給孩子們講故事,她講的是古老的傳說,也是未來的嚮往。

你聽,鳥兒在枝頭歌唱,唱的是我們阿佤人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是稅務人,投身改革,服務“六穩”“六保”,爲“一帶一路”作出自己的貢獻,我自豪;我是佤族男兒,用我熱愛的事業讓民族同胞們感受到黨的光輝、政府的溫暖,我驕傲。我又想起了外婆教我唱的那首歌:“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共產黨光輝照邊疆,山笑水笑人歡樂,社會主義好,架起幸福橋,道路越走越寬闊。”

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沐浴在改革發展的春風中,阿佤人民的新歌越唱越嘹亮,越唱越歡樂!

來源:國家稅務總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