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就地過年讓很多人難得有了一個慵懶的長假,長假容易讓人變得懶散,不願意出門,當然也不願意像以前拉着小拉籃去菜市場買菜了。原因有三個,一個是嫌路遠路,太累,一個是這時候的菜市場的價格實在也沒有便宜可佔,最後一個就是去年年底時候剛剛出現的新東西:社區團購的影響。

說到這社區團購,恐怕沒用過的人也多多少少對這個名詞有所瞭解。甚至你的微信號可能已經被某個自稱你所在小區或者村子代理的人拉到了一個羣裏,這些拉你入羣的人自稱是“團長”,有的是在家沒啥農活忙活的婦女,而更多的則根本就是原來潛水在村微信羣和樓微信羣裏面的街頭小店的老闆。其實他們也不明白,本來白天沒啥活,曬曬太陽打瞌睡的他們,怎麼就一下子成了新“風口”,成了電商巨頭們爭搶的“團長”。

而這個“團長”呢,主要就是分配到貨的物資。人們提前一天在手機上選購支付之後,次日你選擇的蔬菜和肉蛋奶就會抵達你選中的自提點了。在這裏,有人曾經買到過1分錢一斤的山楂,五毛錢一個的雞蛋,一元一斤的柑橘,還有人買到過19.9一斤的豬肉,19.9一斤的羊肉卷等。

社區團購興起後,人們去超市和菜市場的頻率大爲減少,使得很多人開始擔心,在這個馬上就過年的冬天裏,會不會社區團購會成爲奪走菜販子生計,讓他們好好過年都成妄想的那棵稻草?

幾天前,鋤禾園小編就回到了自己的村子,一個傍晚,去村頭小賣部買醬油時候,因爲一個冬天沒見了,就和小賣部老闆聊起了天。這位在這個地方開了近20年雜貨鋪的老闆說,以前他每天早晨6點以前就出門,去菜市場或者去批發市場進貨。當時還有很多老人,因爲不會騎摩托車,也不常出門,會託他帶一些不常用的日用品回來,偶爾他還會多帶一些回來,在自己的鋪子裏售賣。

自從最近女兒讓他當上了團長,他冷不丁的發現,農村的需求其實是自己辛苦經營的小賣部比不了的。因爲很多款的水果和日用品的價格,銷售價都高於自己的進貨價,甚至還有一些進口產品,自己從來沒見過。乾脆自己就多註冊了一些賬號,只要一搞活動,他就把這裏當成了進貨渠道了,自己的小賣部也因爲這一點人氣更足了。

互聯網公司一點也沒有放棄農村市場的意思,像是某優選,在2020年12月底的公報中“業務範圍包括……5100多個鎮,4.2萬多個村”。

每年的冬季都是砂糖橘的銷售旺季,而農村地頭上的砂糖橘價格便宜,但幾經轉手之後,最後賣到砂糖橘的城市消費者買到手的價格可就高了太多了。尤其是對於生產冰糖橘和黃濤的湖南懷化某合作社來說,以前愁的賣不掉的砂糖橘,現在的銷量是以往的3倍。

但同樣,菜市場的菜販卻高興不起來,有菜販以前下午五六點鐘幾乎就沒有剩貨了,可現在呢,很多菜販挑燈夜戰,收攤時間從下午5點鐘,延長到了晚上的9點,甚至10點,銷量還是沒有提高。甚至有菜販發現,他拿到批發市場的批發價格,比如土豆是每斤1.2元,而網購平臺上是0.99元,讓他苦不堪言。

在菜販發愁的同時,有一種兼職卻流行了起來。在去年的12月,短短几天的功夫,鋤禾園小編所在的鎮上的居民樓中,12層的樓裏出現了10個團長,這還不包括樓下的超市,如果都加上,13個團長。鄰居們取貨時候經常開玩笑地說“這都能按樓層分配團購了”。

在新聞報道中,也常見類似情況。在廣東汕頭紅領巾路上,前一天這條1.2公里的路上只有1家取貨點。4天之後再次買菜,發現同樣是1.2公里,取貨點的數量增加到了28家。而一次鋤禾園小編參與團購時候,取貨點老闆的話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無奈:“有段時間每天都有三四批來自不同平臺的推銷員,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當團長。但是直到別的超市都加入成爲自提點之後,我才加入了幾家互聯網平臺,我明知道很多顧客都是來了拿貨就走,不會購物,但我怕顧客都不來我店裏了”。

可見,社區團購的興起,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人感覺有了人氣,有人覺得失去了客流。

春節期間你購買社區團購的產品了嗎?你最近去菜市場或者超市、小賣部的次數如何呢?你對社區團購的發展持什麼樣的觀點呢?歡迎文末留言,一起參與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