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人們都要面對大自然中的千變萬化,有時風雨肆虐,有時雷電交加。其實日月輪轉、陰晴圓缺,這些都是正常現象,雖然因爲各種原因,有人歡喜有人愁,但天地之間的運行規律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古代科技水平不高,人們難以認識自然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於是就胡亂猜測、內心驚慌。但也有人細心觀察,深入思考,於是就得到了接近真理的結論。

比如南宋詞人辛棄疾雖然只是一位文學家,但他經常思考人生和宇宙中的問題。他曾寫過一首構思新穎的《木蘭花慢》,詞人想象奇瑰,在文中竟然對明月發出一連串疑問,將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壯麗圖景,也令人啓迪深刻。

而北宋的一位詩人也曾對天地間萬物進行思考,大膽地否定了一些牽強附會的說法,並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哲理詩,開篇就氣勢磅礴,全篇更令人耳目一新。

即事

宋代:王安石

日月隨天旋,疾遲與天謀。

寒暑自有常,不顧萬物求。

蜉蝣蔽朝夕,蟪蛄疑春秋。

眇眇上古歷,迴環今幾周。

王安石是讀者非常熟悉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年輕時就刻苦勤奮,並善於發現和解決問題。詩人從小就曾跟隨父親走南闖北,可謂見多識廣、閱歷豐富。

王安石入仕後就深入基層考察,一方面瞭解百姓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也發現了很多弊端和錯誤。這首詩充滿了進取精神,既是對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也是對生命情調的讚歌。

王安石奉行進步的自然觀,對司馬光之流宣揚天能賞善罰惡、並拿天象的變異來嚇唬人的謬論,是一個有力的抨擊;也是他反對天命論,倡導天變不足畏的理論根據。

開篇氣勢磅礴,彰顯了詩人的真知灼見,“日月隨天旋,疾遲與天謀。” 太陽和月亮跟着大自然運轉,或快或慢,取決於自然界本身,而不是人謀所能決定的。一個“旋”字,意味着世間一切事物都處於運動和變化之中。王安石繼承了先秦法家荀況等人的天人相分的思想,而與儒家天人感應的思想根本對立。

王安石又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觀點,“寒暑自有常,不顧萬物求。” 他認爲日月運行,寒暑往來,都有自已的規律,與人事無關。這些見解充分說明,作者此時已經具有了樸素唯物論與樸素辯證法的思想。

詩人在宦海中沉浮不定,自己的主張難以得到落實,於是便厭倦了功名利祿,轉而關心宇宙和人生。作者託物言志,抒寫心中感慨,既說明自然規律不可違背,也委婉地指出大宋的繁華早已不如之前。

五、六兩句轉而從微觀世界中舉例論證,“蜉蝣蔽朝夕,蟪蛄疑春秋。” 蜉蝣朝生暮死,不知道有朝夕;蟪蛄春生夏死,不懂得有春秋。蜉蝣,昆蟲名,它的成蟲壽命只有幾小時或一、二天,也有長到一週左右的。蟪蛄,蟬的一種,它的壽命一般只有四、五週。

這兩句化用《淮南子》和《莊子》中的典故,在無盡的時間和空間中,任何生物顯得如此渺小,不過是百代之過客。詩人感慨人生有涯,更應該具有創造精神。

最後王荊公抒發真摯的情感,“眇眇上古歷,迴環今幾周。” 以此類推,茫茫萬古以來,人類能知道它經歷過多少週期呢?眇,看不清,引申爲久遠。迴環,即循環往復。

作者在結尾表達了人生有限、宇宙無窮的辯證意義,此時詩人彷彿已經超越了時空的限制,與先賢在交流,更讓思想自由遨遊於玄妙的精神世界中。

王安石的這首詩令人耳目一新,不僅藝術價值較高,而且體現了非常深邃的思想。作者列舉了日月運轉、寒暑交替、以及蜉蝣、蟪蛄等事例,通過構築具有一定跳躍幅度的審美意象,傳達出對浩瀚宇宙和無常生命的精妙解釋。

老子曾認爲宇宙是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而王安石的“日月隨天旋”、以及“迴環今幾周”,正與這種思想不謀而合,具有一定的辯證思維,也批駁了當時社會的一些不恰當的論點,雖然不是開歷史先河,但也啓迪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