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車市迎來了久違的開門紅。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1月份國內狹義乘用車市場銷量達216.0萬輛,同比增長25.7%,如此之高的增幅,在中國汽車市場過去十年中月度表現中排名第二。加上各種車市利好因素的出現,預計全年實現正增長是大概率事件。

轎車、MPV、SUV、新能源乘用車四大細分市場均迎來較大的同比增長。其中,新能源狹義乘用車同比增長更是達到了274.5%,成爲車市增長的“助燃劑”。具體到廠商榜單排名,除了廣汽本田之外,前十五的車企均迎來較大幅度增長。

從行業格局來看,中國車市馬太效應盡顯。在存量競爭時代下,頭部效應集中,腰部隊伍生存壓力變大,尾部車企將會加速淘汰。

自主增速強於合資,頭部隊伍亮點多多

乘聯會數據顯示,1月自主品牌零售同比增長38%,明顯高於主流合資的13%,增長態勢良好,有重返巔峯的趨勢。如果是從批發銷量去分析,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42%,上汽大衆和上汽通用的亞軍和季軍位置也分別讓位給吉利和長安,長城汽車的排名也攀升至第五。

作爲自主品牌的老大哥,吉利1月銷量達到了15.63萬輛,領克品牌持續刷新最高月銷量記錄,無疑是國內關注度最高的車企之一。其不僅市場表現亮眼,頻繁的戰略投資也是引人注目,重組力帆、與FF進行合作、與百度成立電動車合資公司、近日還宣佈與沃爾沃合併。

不難看出,吉利不但善於打造極具競爭力的產品,對於未來汽車市場的戰略佈局和投資更是有着獨到的眼光。

緊隨其後的長安汽車,1月銷量爲15.3萬輛,同比增長97.8%,與吉利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旗下SUV車型成爲銷量主力軍,轎車產品在市場站穩腳跟,有藍鯨動力+設計突破的雙重加持,外加UNI系列車型衝擊高端成功,使長安汽車在市場中建立起較大的競爭力。

長城汽車產品線雖然比較單一,專注於SUV的研發和推廣,但旗下擁有哈弗、長城皮卡、歐拉和WEY多達四個品牌,多點共同發力的作用下,1月銷售新車達到了13.90萬輛。尤其是大狗、初戀、坦克等接地氣的新產品,在檸檬和咖啡等技術平臺的加持下極具爆款潛質,也爲長城汽車進軍全球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此之外,比亞迪、奇瑞、廣汽傳祺等中國品牌車企整體表現較爲強勢,而衆泰汽車、力帆汽車等已經陷入經營困難處於生死淘汰的邊緣。

新能源兩極分化嚴重,自主品牌佔大頭

自主品牌的強勢崛起,背後離不開新能源車熱銷的大力助攻。數據顯示,1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16.8萬輛,同比增長290.6%,保持了去年強勁的增長態勢。極具競爭力的新品湧現,特別是新勢力的高歌猛進,共同推動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不斷走高。

其中A00級銷量6.0萬輛,份額達到純電動的42%;A級電動車和B級電動車銷量均爲3.3萬輛,各佔純電動份額23%。

企業銷量方面,突破萬輛銷量的企業有上汽通用五菱、比亞迪、特斯拉中國、上汽乘用車和長城汽車,銷量分別爲38496輛、20330輛、15484輛、14398輛、10260輛,增速均在三位數以上。而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的表現一如既往的優秀。

具體到車型上,五菱 宏光 ( 參數 丨 圖片 )MINI EV以25778輛奪得冠軍, 奔奔EV 也有3240輛的銷量, 奇瑞eQ 銷量同比暴漲741%。不難看出,更迎合城市用車需求的A00級電動車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未來的銷量相當可期。 漢EV 衝勁十足爬到了季軍的位置,9298輛的銷量直逼特斯拉 Model 3 。

整體看來,1月電動車呈現出高低兩端強勢增長的局面,銷量Top15榜單中自主品牌佔據13席,處於絕對優勢的地位。

合資集體下滑,德系疲軟,日系強勢

雖然合資品牌佔據着最大的市場份額,但是面對增速明顯的自主品牌,還是面臨着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

從市場趨勢亦可看出端倪,強勢的合資品牌能通過品牌影響力和產品實力穩守自家陣地,但一些弱勢的合資品牌就只能通過大幅度的終端優惠,以性價比去與自主品牌抗衡。

具體到系別的競爭中,德系和日系的競爭一直比較膠着。從1月狹義乘用車零售銷量來看,日系品牌21.6%,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低於德系品牌 4.1個百分點。雖然雙方都處於下滑態勢,但日系稍微領先德系。

歸根到底,還是產品吸引力所導致的。衆所周知,德系是較早使用“平臺”造車的,旗下可以衍生出較多的兄弟車型,能覆蓋更爲廣泛的消費羣體。近年來,南北大衆似乎缺乏重磅新車的推出,加上上汽大衆的拖累,整體熱度並不如日系。

反倒是以豐田、本田爲首的日系品牌,將雙車戰略玩得比較厲害,諸如 皓影 、 威蘭達 等衍生車型推出後有着出色的銷量表現。在猛烈的產品攻勢下,車企保持着較高的品牌熱度。照此趨勢發展下去,日系反超德系成爲市佔率第一的車系也是大概率事件。

除了美系品牌市場零售份額達到9.4%,同比增長0.7%之外,日系、德系、韓系、法系品牌市場零售份額均有不同程度下滑。相對於日、德系品牌來說,韓系、法系品牌的發展態勢並不如意,市場份額越來越低,想要觸底反彈,必須學會重新審視中國市場的佈局,及時作出戰略調整。

鍾觀

總的來說,在宏觀經濟和政策層面持續對汽車領域的強有力支持下,即使未來充滿不確定因素,汽車市場的整體表現還是有底氣的。

從各大車企的銷量走勢以及系別的市場份額中不難看出,車市馬太效應盡顯,頭部效應更加集中。在存量競爭時代疊加“新四化”的影響下,2021年中國車市將加速洗牌,弱勢品牌若不能抓住新能源的機遇,生存機會越來越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