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吸引農民進城落戶 要讓他們看到實惠

宋馥李/文

農民要落戶了。

國家發改委剛剛發佈了《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其中最打眼的是,城區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將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實行積分落戶的城市,須以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爲主要比例。

細讀這份文件會發現,其首要的目標,就是促進農業轉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換句話說,讓漂在的城裏的農民儘快落戶,文件特別劃出了幾類重點人羣:進城工作生活5年以上的、通過升學和參軍進城的、有穩定工作的新生代農民工。

近幾年,戶籍拆牆的改革路線日漸明朗,這份文件可視作對既往政策的進一步細化,細化到劃出重點人羣,給出操作路徑。其中還特別強調,對租購房者同等對待,允許租房常住人口在公共戶口落戶。

創造條件讓農民落戶的政策導向,似乎已經小步快跑急急如律令,頗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暌違幾十年的城市夢,好像——觸手可及了。

上述幾類漂在城裏的農民,會踊躍地在城裏落戶嗎?不盡然!

戶籍改革的頂層設計之後,對這一新政的落實道阻且長,不同城市的財力不同,基礎條件不同,落實情況可能千差萬別。對單一城市來說,是否能真正吸引農民踊躍落戶,要看戶口新政能帶給他們多少實惠。

上世紀80年代,根據作家路遙小說拍攝的電影《人生》,曾風靡中國社會。那個渴望進城的農村青年高加林,讓一代人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他是那麼渴望着城裏的體面生活,爲此不惜拋棄情深意篤的未婚妻……城裏人的身份、城裏的工作,怎麼就那麼誘人。

“農轉非”:農民變市民,這曾經是更爲通行的說法,從行政意義上轉換身份、變爲市民。上世紀80年代,農村青年通過考學和參軍跳出農門,好比鯉魚跳龍門,是十里八村的大新聞。

一本薄薄的戶口本,怎會有這樣的神力?那是因爲附着在戶口上的福利待遇,在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食品、醫療、教育……統統與戶口掛鉤,形成了事實上的城鄉歧視和身份歧視。

星移斗轉40年,中國的人口與城鄉面貌滄海桑田。對於很多城市來說,在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的雙重壓力下,對外來人口的管理焦慮,已經被後繼乏人的前景焦慮所替代。農民作爲體量巨大的消費人羣,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實際上,我們剛剛經歷了一輪迅疾猛烈的城市擴張運動,很多城市郊區的農民,已經對此做出過明確選擇。他們早已沒有了身份焦慮,落不落城市戶口,要看有沒有實惠。

有這個擔憂,也是因爲有充分現實背景。從近幾年中國幾個城市的“搶人大戰”來看,口惠而實不至的搶人落戶,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反噬。很多搶了人的城市,在後續的教育同權上,不同程度打了折扣。

可見,當我們全力推進農民落戶,重點不在於操作路徑,而在於諸多城市能否真正落實公平的公共服務原則——重中之重是子女的受教育權。對很多農民來說,選擇落一個並沒有實惠的城市戶口,倒不如拿着農村戶口更爲踏實。

戶籍改革的終極目標,是從根本上消除城鄉歧視,恢復戶口登記的本來功能。遺憾的是,在一些城市,這種附着在戶口上的福利非但沒有消失,反而在日益強化。

近些年,一些城市在購房、購車以及教育上,以戶籍門檻來綁定公共服務。這種導向,其實是對這一改革目標的背離,爲後續的戶籍改革設置了障礙。如果戶口不能擺脫這些隱形福利的羈絆,那所謂的“以人爲中心的城市化”,便會淪爲新的口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