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在陡峭盤旋的水泥路上蜿蜒爬高,行進半個多小時後,終於到達上帕鎮雙米底村。俯覽腳下,寬闊的怒江已變得如腰帶般細長,不由讓人聯想:“如果還是原來的土路,那這裏的羣衆出行是何等的艱辛?”。

雙米底村是典型的高山村,也是福貢縣有名的貧困村,還曾是怒江州脫貧攻堅掛牌督戰村之一。長久以來,交通的瓶頸和勞動技能的單一,是羣衆致貧的主要原因。

2017年,經過多方籌措,直接到村的硬化路終於建成,貧窮的雙米底發展的桎梏至此打通。

李合三是駐村工作隊員,2019年,他被派駐至雙米底,積極工作的同時,也見證了這裏的羣衆從貧窮到小康的點點滴滴。他告訴記者:“原來從山下到這裏,腳程快的村民也需要2個多小時,而現在,由於這裏與福貢縣城隔江相望,從縣城騎摩托車到村裏只需要20多分鐘,區位的優勢逐漸顯現,從各地到村裏收山貨的車輛能直接開到羣衆的家門口。”

貨賣出去了,村民的錢包也慢慢鼓了來。

“這幾年,我們村大力發展種養殖,6000多畝的草果、650多畝的大紅花椒、連片種植的洋芋等成爲了村裏的搖錢樹,一天比一天多的牛、雞養殖,讓昔日的貧困羣衆笑開了花。”言談間,雖是外村人,但李合三很自然地把這裏稱爲“我們村”。

“我們村以前的小青年,每天聚在村裏喝酒打牌。而現在,在參加各部門組織的培訓後,他們去到了廣州、珠海和附近城鎮務工,嚐到甜頭又見到了世面。今年,我們村出去打工200餘人,最受歡迎的是普通話培訓。”

傈僳族羣衆仁普葉於2019年脫貧,年輕的他肯花力氣肯學習,除了種花椒,他還養了10多頭牛,生活越過越好。談到今後的打算,他不無得意地說:“去年我大概有3萬多元的收入,今年我又擴大了養殖,收入絕對比去年高。”

“從去年起,村裏每週都有專人打掃衛生,時間長了,村民也受帶動自發大掃除,村子一天比一天漂亮。就在今天,村主任與鎮項目辦的人員對接村裏路燈的規劃和種植規模擴大的事宜,相信不久我們村會更美麗。”李合三意柔未盡地說。

傈僳族羣衆仁普葉 供圖

駐村工作隊員李合三 供圖

雲南日報記者馬喆普孟秋

福貢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和建芸

怒江傳媒中心記者祝林華姬政婷沙彤融

點擊進入專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