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評論】“文科生太多”,是僞命題還是真問題?

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4月14日,央行官方微信發佈了一篇名爲《關於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的工作論文。論文提出,應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切實解決婦女在懷孕、生產、入托、入學中的困難,綜合施策,久久爲功,努力實現2035年遠景規劃和百年奮鬥目標。此外,論文還表示,重視理工科教育,東南亞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作爲“工作論文”,其性質主要是決策諮詢、建議,並不代表官方的態度。但這篇工作論文有關“文科生太多”的論斷,引發輿論關注。

有網友質疑涉嫌對文科生的歧視,還有網友吐槽論文作者的觀點太陳舊,我國新高考改革實行3+3或者3+1+2模式,都明確取消了文理文科。好在四名論文作者均爲經濟學博士,經濟學也屬於“文科範疇”,“歧視說”不攻自破。

而這篇工作論文,關於重視理工科教育的建議,究竟有無價值呢?

輿論針對這篇工作論文的“槽點”,主要集中在“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上,有文科生稱,“不背這口鍋”,還有文科生“現身說法”表示自己的收入並不低,沒有拉低平等收入。文科生對此的不滿是可以理解的,因爲按照這種說法,文科生似乎要承擔發生“中等收入陷阱”的責任了。

“文科生太多”和具體到每個文科生,是完全不同的。從高等教育的結構看,理工科、人文社會學科的人才培養規模,確實需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如果人才培養結構與社會需求脫節,就會導致就業難。

就業難是“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徵之一,有關研究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十個方面的特徵,包括經濟增長回落或停滯、民主亂象、貧富分化、腐敗多發、過度城市化、社會公共服務短缺、就業困難、社會動盪、信仰缺失、金融體系脆弱等。

需要進一步分析的就是,我國文科專業畢業生,是不是就業更難?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是不是文科生太多?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我國新高考改革已經明確取消中學的文理分科,我國部分大學也號稱推進通識教育,培養複合型人才,要求文理兼修,但從大的學科格局看,還是分文科和理工科的。

從就業現實看,相對而言,我國高校的文科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更爲嚴峻。麥可思《2019年就業藍皮書》列出的就業率高、薪資好的“綠牌專業”,包括信息安全、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數字媒體技術、通信工程、數字媒體藝術,這些均爲理工科專業;而就業率較低、收入和就業滿意度不高的“紅牌專業”,包括繪畫、歷史學、應用心理學、音樂表演等,則屬於文科專業。

廣東省《2018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也顯示,在12個學科門類中,就業與專業相關度最低的四個學科,分別是哲學類、歷史學類、農學類和文學類。文史哲三類學科畢業研究生的平均月薪也都未達到畢業研究生的平均水平。

文科專業爲何就業更難?

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是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在過去20年中快速擴大,從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15%,發展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4.4%,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大過程中,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擴招遠遠超過理工科專業,一種解釋是,人文社會科學專業擴招更容易,不需要專任師資和專業實驗室。這確實帶來文科生多的現實問題。

二是快速擴招帶來的人才質量質量缺乏保障的問題,我國理工科教育也存在質量保障問題。理工科學生的大學課程難度更大,要求也更高,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則反映學習更爲輕鬆,這也是一些高中畢業生,在高考填報志願時,更願意選擇文科專業的原因,近年來的高考志願填報中,存在“逃離理工科”的現象。

早在十年前,“逃離理工科”就引起我國社會輿論關注。中國1998年工學招生佔本科總招生數的比例爲41%,2010年下降至33%,其中與製造業相關的工科類專業招生數只佔全國總招生數的20%。

但是,由於“逃離理工科”是一個涉及到大學擴大招生規模、增設新專業、學生選擇專業等諸多因素的複雜問題,有人認爲這不是一個問題,也有人認爲這是對文科的陳見,並沒有引起深入思考。

我國高等教育中,理工科究竟應該佔怎樣的比例才合適,當前的文科專業及招生、培養規模是否過大,這是需要嚴肅對待的。這並不涉及學科歧視,而是關係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質量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問題,需要有對這一問題的深入分析,而不是停留在打口水仗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