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麥道夫已死,龐氏騙局還在

作者:王煥城

【城裏城外】

人類史上最大的騙子死了,但只要人性的貪慾存在,龐氏騙局就註定會繼續。

據報道,史上最大龐氏騙局的策劃者伯尼·麥道夫,於2021年4月14日在獄中去世,終年82歲,離他150年刑滿出獄的時間,尚有133年。

麥道夫的一生令人嗟嘆:他算得上是華爾街的傳奇人物,甚至曾與巴菲特齊名。在擔任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公司董事會主席期間,他主導股票電子化交易的形成,奠定了現代股票交易系統的基礎,並促成蘋果思科谷歌等知名企業上市,可謂功成名就。或許是無上的榮光讓他想要在事業上更進一步,抑或是過往的賺錢模式太慢,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他便着手策劃騙局,以承諾10%-15%的高收益率,用拆東牆補西牆的龐氏手法吸引投資者,多年來一直相安無事。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遭遇了大規模贖回時,由他的親生兒子舉報,騙局才最終暴露。而舉報他騙局的兩個兒子,長子屢屢接到恐嚇電話,在騙局揭露兩年後在公寓上吊身亡,小兒子則在相隔四年因癌症去世,妻子則拍賣豪宅與遊艇償還投資者,落得個窮困潦倒的處境。

一個曾經被揭穿的古老騙術,爲何能在美國大行其道20年之久?納斯達克主席的榮譽光環、良好的口碑、過往的信譽基礎,使投資人對他的產品無比信任,麥道夫基金在經濟蕭條時刻仍能保持8%-12%收益,而且兌付及時,在業內評級甚至高於美國債券。而在營銷手段上的“創新”,也使得他的基金充滿迷惑性。他會對投資人進行評估和篩選,甚至拒絕某些大客戶,創出“飢餓營銷”模式,正是這樣一種限量形式,讓麥道夫基金成爲一種身份的象徵,人們趨之若鶩,買到就是一筆成功投資。美國監管體系的脆弱,也在此案面前暴露得一覽無餘。麥道夫每每被問到產品投向何處時都是諱莫如深,甚至以“內幕消息”作答。基金產品成立的十多年內,對於麥道夫投資策略的質疑不絕於耳。儘管多個權威分析師對每年如此高的回報率提出疑問甚至舉報,但監管以不過“屬於細枝末節”而並未採取法律行動,監管的疏忽大意間接培育了最後的“爆雷”。 最終,來自136個國家的3.7萬人受騙,其中不乏社會名流,詐騙金額超過650億美元。更令人震驚的是,麥道夫募集到的資金從未做過任何投資,大部分做了利息支付。

類似騙局每每大行其道,折射出人性的貪慾短板。在中國內地,從2015年的e租寶,到近兩三年的P2P大批量爆雷,千家萬戶淪爲受害者。未來還可能會有其他變種,儘管可能有不同的包裝,但承諾超高收益且無風險、保本保息的產品,便是此類產品的核心特徵。但多數人只關心發行人描繪的潛在收益,而忽略投資的本質:什麼投資能在維持高收益的同時,又能有效控制風險?

筆者接觸過不少P2P受害者,剛開始只是投小數額資金,發現收益到期如數到賬,就控制不住,逐步加大投入,直到幾十萬甚至百萬的資金投入,最後“套牢”。須知龐氏騙局能屢屢得手,正是利用了人性貪婪的弱點,你想要高收益,它想要你的全部本金。正如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所說,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很危險,超過10%就要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這個警言,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將繼續適用。至於那種認爲自己已經識破騙局,自己早早加入大筆投入早點抽身便可“投機”賺他一筆的想法,在擊鼓傳花的遊戲中,把自己的命運交給敲鼓的人,而你也永遠不會知道鼓聲什麼時候會停,這樣的遊戲,在一開始就註定了誰是贏家和輸家。

人類史上最大的騙子死了,但只要人性的貪慾存在,龐氏騙局就註定會繼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