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合影。

鵬城深圳身上有着諸多標籤,比如“第一個經濟特區”“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中國硅谷”。深圳留給很多人的留下的印象是,一座有着“深圳速度”的開放創新之城。

但深圳也有着其鮮爲人知的一面。4月16日,由《中國作家》雜誌社、廣東人民出版社主辦的趙川中篇報告文學《灣區“馴水”寫傳奇——深圳拯救城市母親河紀實》暨長篇報告文學《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記憶》新書研討會在位於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與會的專家學者認爲,《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記憶》不僅讓外界認識了深圳的母親河茅洲河,更以“治水”爲切入點,展現了深圳的生態環境變遷與人文精神。

《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記憶》封面。

《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記憶》是資深媒體人、深圳報業集團主任記者、廣東省作協會員趙川所著的一部長篇報告文學作品。目前該書已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據深圳商報“讀創”報道,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曾被稱爲深圳的母親河,也是深圳、東莞兩市界河。經過近四十年的高速發展,茅洲河承受了沿線300多萬人口吃喝拉撒的直接“糟蹋”,每年要爲沿岸2000億元GDP的產出無償“獻身”。自2016年起,茅洲河全流域治理正式啓動,廣東省委書記李希親自擔任茅洲河省級河長,茅洲河治理成爲廣東省“決戰水體污染”一個典範之作,是“全流域”治理理念在國內的首次實踐。

趙川正是在深入跟蹤調查的基礎上,以人文發現爲“經”,以普通“治水人”的故事爲“緯”,寫成了《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記憶》一書。書中記錄下了這場“治水大戰”中的許多故事與細節,更解析了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治水的“深圳速度”與“深圳創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水文學及水資源學家王浩在爲該書作序時寫道:作者以深厚的人文情懷,生動記錄了茅洲河沿岸居民漸行漸遠的記憶與鄉愁,也忠實記錄她的負重、呻吟與蛻變……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發乎自覺的精神開掘與深層探究。

文化學者、作家胡野秋則評價,河流是城市的血管,正因爲有這些晶瑩剔透的血管,才讓深圳的肌體充盈着飽滿的能量。作者以記者的敏銳與勤奮,又以文學的感性與瑰麗,用靈動的文字,巧妙地保存了流動的城市記憶,也豐富了一座城市的人文內涵。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