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抓了20多年,中國足球爲啥還不行?

“校園足球和青訓足球是兩碼事”

“現在基礎很薄弱,你說(女足)衝進去一次、不進去一次,對中國足球整體來說能有多大成效呢?”

談及日前中國女足衝進東京奧運會,老足球人張路看得很淡。坦白說,這份回答讓我有些意外。

70歲的張路指導目前還在中國足球一線,專注於校園足球和足球的普及。在他看來,中國足球還是要踏踏實實打基礎,這些工作是過去20多年裏嚴重缺失的。

校園足球和青訓足球是兩回事

張路指導聊足球,一定繞不開青少年足球的話題。

他在這個領域已經深耕40年,經歷了中國足球“黃金一代”的成長,也眼看着因爲對青少年足球的漠視,一步步導致人才枯竭,青黃不接。

聊到青訓的話題時,張路特地強調在青少年足球領域裏,校園足球和青訓足球是兩套體系。

“校園足球是在校內的,以普及爲主,以此讓孩子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健全人格和錘鍊意志,這個更多是教育部來管。”

“足球是教育的一部分,不是培養優秀運動員,只有給孩子進行素質教育,纔有可能去普及,讓他們去踢球。”

對於青訓足球,張路表示這是選拔尖子、培養足球運動員,是給少數人做的事,應該在校外進行。如果在校內進行,就一定會給足球普及造成衝擊。

張路舉了一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中國足球過去的體系就是在小學拔尖子、搞校隊,做學校之間的比賽。

“這樣學校就必然會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上,沒人去抓足球普及,所以很多孩子不踢球,‘底座’被忽視掉了,其實也選不出什麼好尖子。”

“在這個問題上,過去是跑偏的。所以中國足球抓了20多年了,還是搞不上去。”張路無奈地說。

“爲什麼要讓家長二選一?”

以往和青訓從業者聊天時,總會聽到一種聲音,在小學之後,踢球孩子的數量會產生斷崖式下滑,甚至有些天賦不錯的孩子,在老師和家長的強制要求下,最終放棄足球。

對此張路表示,這其實是我們足球人的問題。“爲什麼要讓家長二選一呢?不能讓家長兩者兼顧嗎?”

“我們青訓和校園足球,都存在早期競技化、專業化、成人化的思想,一天練2、3個小時,恨不得每天都練,所以這必然會讓家長做出抉擇,大部分家長都會意識到,踢足球這條路太難了,導致很多家長不得不割捨足球。”

張路表示,國外很多先進足球國家中學生每週訓練3次,每次1.5小時,到了週末踢一場比賽。

“如果我們的孩子做完作業,晚上到校外的業餘足球俱樂部訓練,這樣正常踢球,還能跟其他孩子一樣正常學習。”

“當足球只是孩子的課外活動,家長就可以兩者兼顧,繼續觀察孩子是否有可能成爲球星,到了16歲就能看準孩子是否適合走足球這條路,這時候家長再做出選擇就比較容易了。”

“校園足球不要功利化“

校園足球目前發展的到底怎麼樣?張路表示,自2015年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頒佈以來,校園足球發展比較快。

“據我瞭解,教育部已經有28000多所特色校,有2800萬中小學生在踢球。”

“如果確實有這麼多孩子在踢,那非常了不得,這是一個很雄厚的基礎。但現在這些孩子是不是都在踢,是怎麼踢的,還需要進一步落實。包括怎麼把足球課上好、怎麼把校內的班級比賽經常性的開展起來,這些都必須落實。”

不過,張路也坦言,現在踢球的孩子是多了,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又有可能回到早期競技化、專業化的功利化路子上去。

“可能會重蹈覆轍,這種可能不是沒有。”張路特意強調。

張路對中新網記者表示,校園足球還是應該以玩爲主。

“我們最近搞圍欄式足球,場地面積大概是標準籃球場三分之一,孩子們5對5隨便踢,老師不許管,教練也不許說話,就是自己玩,恢復到我們小時候踢球的狀態,孩子們都很喜歡。”

“其實不是足球沒意思,是我們的方法沒意思。從小就正規訓練、規定動作練習,非常枯燥乏味。”

“圍欄式足球源自國際足聯的草根足球計劃,通過這種自由的比賽方式,讓孩子產生創造性、想象力、冒險精神、探索精神,在這個過程中,還陶冶了性情、健全了人格,享受了樂趣。”張路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