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2021上海車展首日的一起車主的過激維權事件,讓特斯拉再陷輿論風波。一名特斯拉女車主身穿“剎車失靈”T恤爬上展臺,站上車頂,高喊“特斯拉剎車失靈”……4月20日,上海警方以擾亂公共秩序爲由,對該女子處以行政拘留5日,其同伴也被行政警告。

無論維權女子的初衷和訴求是什麼,從傳出的視頻看,她的言行顯而易見觸犯了法律。

在法治社會的當下,“誰鬧誰有理”已成過往,“法不能向不法讓步”是維護社會公平的唯一準則。對於警方的處理,公衆理應給上海警方點個贊。

然而,對車主過激維權的行政處罰好下達,但特斯拉“剎車失靈”問題,解決起來就複雜了。汽車質量問題是極其專業、複雜的事,它不像“車頂過激維權”認定起來那麼容易,是非立辨。

一般來說,處理普通產品質量糾紛並不複雜:雙方舉證,調解也罷,判決也好,最終都會有個結果。

汽車產品糾紛是個例外,首先是舉證難。汽車是否存在質量問題,涉及極其專業、複雜的領域,必須由專業鑑定機構進行鑑定。因此,消費者舉證,需要支付極高成本。有的車主與汽車商因產品質量起糾紛後,光維權舉證成本,就接近一輛汽車的價格。即使車主完成舉證,還可能存在敗訴的可能。

其次,是舉證渠道問題。正如此次“車頂維權”一樣,特斯拉表示願意配合第三方權威機構的全方位檢測。畢竟,國家級第三方權威機構,並不是哪一家企業可以左右的。但女車主的丈夫得到的相關方面的反饋是,“全國只有唯一一家車輛鑑定機構”。

在汽車行業,有的汽車品牌因個別工藝等問題,在產品檢測鑑定過程中,可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這也就難怪女車主的丈夫發出“難以信服”的質疑了。

再從維權時間成本來,通常汽車類產品糾紛要走的法律訴訟程序如下:法院立案、搖號指派第三方鑑定機構、召集雙方見證取證、庭前會議、庭審,一審判決,雙方均有可能不服判決進行上訴。走完整個流程,通常都是以“年”計算時間。車企等得起,多數車主等得起麼?

退一步說,車主維權勝訴,證實“剎車失靈”,車企“該賠賠、該罰罰”,但這種個案賠償,與一家車企的海量營收相比,算個啥?

現實中,此類汽車產品維權行爲,鮮有公益訴訟等環節加入,基本上沒有“車主維權成功,車企召回整批汽車”的案例。

因此,從維權開始,車主與車企之間,就是一場不在同一量級上的對抗。

女車主在上海車展“車頂維權”,早已不是首例攪動輿論的涉汽車產品糾紛的公共事件。此事之所以能立刻掀起輿論場的震動,與特斯拉本身的定位有關。畢竟,能成爲特斯拉客戶,至少在消費力層面擁有更多的自主選擇空間,而這類人,正成爲經濟發展中的主力軍。

公衆也相信,類似特斯拉這樣的跨國車企,處理投訴糾紛的渠道是完備的,但如果“態度很好,就是不辦”“與用戶溝通方式可能存在着一定問題”等情況一直存在,並讓其愈演愈烈,下一次“車頂維權”的出現就不會太遠。

若車企作出“珍惜每一個客戶”“消費者是永遠的核心”類似承諾,就儘量不要將客戶推到對抗或訴訟的位置上。畢竟誰也不想在衆目睽睽之下,爬上車頂訴說自己的“不幸”,進而成爲公衆的談資,更不願意收下拘留5日的懲罰。

女車主“車頂維權”好處罰,但涉事車企的“剎車失靈”糾紛估計解決起來困難不少。但困難再大阻力再強,相關部門也得站起來,依法依規嚴查實辦,給維權車主一個交代,更是給全國消費者一個交代。

“剎車失靈”不僅僅是經濟賠償問題,它事關行車安全和生命安全。

上游新聞 賈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