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怒江州:高山“重樓”治“貧疾”

  怒江邊上的雲南省福貢縣一處扶貧搬遷安置點新村(2020年11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肖志軍一早帶着5位村民上山,清理林下的雜草灌木,爲種植中藥材重樓開墾合適的土地。

  “從找合適的地方開始就要手把手教村民,林下庇廕、緩坡多水的地方最好……”52歲的肖志軍是重樓種植“土專家”,來自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老窩鎮銀坡村,研究種植重樓已10年有餘。

  重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爲雲南白藥的主要成分。而對於峽谷山民來說,發展重樓產業也成了一個幫助羣衆脫貧致富的“良方”。

  怒江州98%以上土地爲高山峽谷,貧困發生率曾高達56%。肖志軍從小生活的銀坡村藏在怒江大峽谷的山坳裏,長期交通不便,羣衆生活貧苦。

  “小時候,家裏兄弟姐妹多,入不敷出,5毛錢的圓規和2.5元的學費都拿不出來,我小學就只得輟學了。”肖志軍說,他輟學後肯喫苦、善動腦,從放牛羊到搞運輸,再到拉砂石、做建築……走出大山在外打拼多年後,生活漸有起色,歸來時已成了村裏最早的“萬元戶”。

  “山上明明有很好的資源,可村民們卻守着綠水青山過窮日子。”回憶起兒時進山採藥的經歷,有了財富積累的肖志軍打算回鄉創業做“山的文章”。

  海拔1800米至3100米,山上到底該種什麼?“中藥材重樓適合在高海拔地區生長,野生重樓越來越少,市場缺口大、前景廣。”肖志軍嘗試草果種植失敗後,吸取教訓向專家諮詢,經過市場調研後,終於認準了方向。

  “散戶種重樓,一缺技術、二沒資金、三沒渠道,從幼苗到長成在自然條件下要七八年時間,經濟見效慢,村民種植意願低。”肖志軍說。

  克服傳統種植的“小散弱”纔有奔頭。肖志軍投入上百萬元資金,成立瀘水銀坡春靈種養開發基地有限公司,採用“公司+合作社+村黨總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合作模式,帶動周邊村民共同參與,既調動了貧困戶的積極性,也讓大家很快嚐到了甜頭。

  52歲的村民楊學榮家曾是建檔立卡戶,過去常年奔波在外打工。“現在不用出去幹活,在重樓基地打工就有工資,年底還有分紅拿。”楊學榮笑着說。

  肖志軍的努力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老窩鎮代鎮長和繼生說,結對幫扶的廣東省珠海市注資200萬元扶持重樓產業發展。2012年至2014年間,肖志軍及其團隊在相關部門的協調幫助下,外出“取經”系統學習重樓種植和管理技術。

  建設苗圃、拉遮陰網、架設管線、改良土壤……2015年,學成歸來的肖志軍改變之前粗放的種植模式,嘗試標準化仿野生重樓種植。2016年,基地重樓種類達6種,成活率90%。窮山坡成了“聚寶盆”,肖志軍逐漸被當地羣衆稱爲“重樓大王”。

  “只要村民有意願,我們就傳授技術和提供免費種苗,有合同保障,收購價格上不封頂、下有保底,不愁賣。”肖志軍說,目前,銀坡村上百戶村民都種植了重樓,每年7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都能拿到重樓種植分紅款4.8萬元,持續了3年。

  近年來,肖志軍的身影活躍在峽谷高寒山區的村村寨寨,無償向羣衆傳授重樓種植技術。2016年至2020年,肖志軍在怒江州9個鄉鎮推廣重樓種植,爲農戶補貼種植資金,共帶動4772戶農戶種植重樓3000多畝,其中建檔立卡戶3682戶,增加羣衆收入300多萬元。

  高山種重樓,良藥治“貧疾”。“鞏固發展好重樓、黃精、石斛等中藥材種植,以及獨龍牛、黑山羊養殖等爲一體的生態產業,帶領村民們繼續致富。”肖志軍有了新願望。

  (新華社昆明4月22日電記者 趙珮然)

原標題:怒江州:高山“重樓”治“貧疾”

值班主任:顏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