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經常開車的朋友們來說,我們相信大家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哪怕是最新的車型,新車搭載的車機從使用的感覺上來說,總是會差點什麼?具體是什麼,好像說不準,但是相比於手機、PAD等其他智能終端,車機的使用體驗似乎總是差着一個“代際”。如今,除了少數廠商擁有自己的系統之外,絕大多數廠商推出的新車,車機系統的底層系統都來自於谷歌安卓,也就是和很多安卓手機系統一樣,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爲什麼我們還能明顯的感覺到,車機的使用體驗遠不如手機呢?

實際上,儘管底層系統和技術基本一致,但是車輛和手機使用的產品規格是不一樣的,在行業界有一種說法,車輛搭載的系統和芯片稱之爲車規級,而我們平常使用的手機、PAD搭載的系統則是消費級。車規級產品和技術的要求,要比消費級高很多,比如很多車型都會做高溫、高寒試驗,這對車輛的其他物理部件是考驗,對車機系統也是考驗,需要車機在最低零下40度,最高100度的極限溫度上還能正常運行,所以想要符合車規級使用的需求,對於車機本身的要求很高,認證和量產的難度也更大。我們也知道,很多手機和PAD在零下30度早就被凍死機了,但是車機還能正常運行,這便是車軌跡產品需要拿到的水平,所以一套新系統出來,針對消費級產品的認證和適配是非常快的,但是針對車規級產品,需要大量的適配試驗和可靠性、穩定性試驗,最終將最成熟的產品搭載在車輛上,在這種情況下,車機的使用體驗就會明顯低於手機、PAD等智能終端。

當然還有一個方面,那就是車機的研發始終是和新車的研發是同步的,不可能說車輛已經完全研發出來,具備量產條件了,然後負責車機研發的部門纔開始在最新系統的基礎上進行車機研發!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種現象,單從車機的使用體驗來說,國產車的表現是最好的,採用的系統也是最新的,而在產品方面相對比較保守,更加看重可靠性和穩定性的日系車,在車機的系統底層版本和使用體驗方面,就會更加落後。

實際上,這種區別的產生,主要是因爲國產車和合資車的研發時間長短不一樣。一般而言,自主品牌車型的研發時間相對較短,因爲自主品牌本質上缺乏核心競爭力,所以需要追逐最新的技術,包括髮動機技術、駕駛輔助、車身材料等等,在車機方面也是一樣,我們看到車機系統方面出現什麼新技術,自主品牌車型總是率先搭載,原因就是自主品牌車型的研發週期比較短,可以跟得上最新的底層系統和技術。

而對於合資品牌來說,由於擁有更多核心技術,所以不需要在產品層面追逐最新的技術,研發的時間和週期也會比較長。而且對於豐田這樣更加謹慎的車企來說,搭載新技術、新系統,一定是要其他車企把該跳的坑都跳了,這些技術的漏洞和不足充分暴露,並且被修復之後,纔會“上車”量產,觀望的時間加上本身的研發週期,我們就會看到很多合資車的車機系統,不僅僅落後於手機、PAD等消費級終端,而且落後於自主品牌車型的車機系統。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廠商本身對於車機系統不是非常在意,實際上對於大多數車型的消費者來說,在駕駛車輛時對於車機的依賴,要遠低於平常對手機等產品的依賴,很少有人會在閒暇時在車輛上運行大型遊戲,所以本質上車機系統不需要像手機那般強大。而我們也發現,對於車機系統比較依賴的車型,或者說車機和車輛本身結合度比較高的車型,比如特斯拉和造車新勢力產品,車機的流暢度和使用體驗就非常好,所以廠商也是會根據產品自身對車機的需要,而對車機進行鍼對化處理,如果需求不大,那大可選擇降低成本!

因此,綜上所述,新車搭載的車機系統,很少能達到和手機、PAD等智能終端一樣的使用體驗,哪怕系統底層技術是完全一樣的,也是如此。車輛和車機的研發過程,本質上和手機、PAD等智能終端完全不一樣,需要適應的環境也更加複雜,所以最終呈現的結果也不一樣,使用體驗也完全不一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