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雷軍宣佈小米的造車計劃之後,整個汽車市場變得更加風雲詭譎。所有人都將注意力投向華爲。“華爲會不會造車?”成了很多消費者及業界的疑問。


任正非一直強調:“華爲不造車!”
在前段時間舉辦的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亦再次表明:華爲不造車!
但這並不意味着華爲決定放棄汽車市場這塊香饃饃了。在軟件水平迅速發展的時間段,自動駕駛技術已經成爲了可能,新能源技術亦飛快進步,廣闊的汽車市場能給企業家帶來的甜頭是巨大的。


面對時代大勢,華爲對外宣稱“不造車”,卻另闢捷徑,選擇了另外的道路:與車企合作。
目前,華爲與北汽、長安、上汽、廣汽等衆多車企展開合作,用先進技術賦能其汽車產品。但與百度、小米不同,華爲加入汽車市場的身份是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
這樣帶來的好處有三:一是華爲進入汽車市場的投入成本領域單一,他們只需要提供智能汽車的技術即可。與其將精力花費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不如集中精力攻克智能汽車技術,只要能夠在車聯網、人工智能、邊緣計算等方面找到突破口,華爲就會獲益匪淺。


二來,以技術供應商的身份進入市場,華爲所承擔的風險較少,其並不用直接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即使風險來了,其合作商也會與其平攤,這點比單打獨鬥和“all in”行爲保險太多了。


三來,“智能汽車技術供應商”的身份在未來會更加備受推崇。可靠、先進、安全的智能技術,是所有車企都在奮力爭取的,沒有拿得出手的智能汽車技術,就永遠慢別人一頭。因此,華爲只需要主打這一點,就可以在汽車市場上面得到足量的地位。
華爲的優勢是5G通信、雲計算等,當這些東西疊加在一輛汽車上,都將重塑其產品價值。市場上渴望華爲賦能的車企太多了,用技術進軍汽車市場,華爲所承擔的風險小,受益大,並且能夠大面積覆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既然如此,又何必大動干戈進入造車領域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