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草藥寶庫裏,玉竹可以說是很有名的一種。從中醫進補裏滋陰、溫陽的兩個大類來看,玉竹可以說是“滋陰”類的代表。

而《黃帝內經》曾說“人四十而陰氣自半”。可見,滋陰在傳統養生裏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玉竹卻正是契合了內經的這個思想。

玉竹傳統的學名叫做“萎蕤”,因爲“蕤”和“參”有點音近,所以,民間曾將其當作人蔘的附屬,這其實是不妥的。

玉竹乃是百合科黃精屬植物,和人蔘的五加科完全沒有任何關係。它的外形也很好辨認:莖杆強直,似竹箭桿,而且還有節。所以也有“竹節參”的俗稱。

由於玉竹的根莖是橫向串生的,有的地方把它稱做“地管子”,比如河北地方就有這個叫法。並且,由於玉竹有很不錯的滋陰補益作用,有的地方將其叫做“尾參”,比如湖北。

此外,玉竹也有花期,它的花苞很像鈴鐺,因此也“鈴鐺菜”的外號。

關於玉竹的生長習性,它喜歡生長在林中樹下或者背陽向陰的坡下,在我國有着廣泛的分佈。現在,人工栽培的品種大概有有湘玉竹、海門玉竹、西玉竹等多種。

而野生玉竹主要以關玉竹和江北玉竹爲主,入藥的是其根莖,近現代中醫基本用玉竹爲名,少數偏於傳統的寫法爲“萎蕤”。

玉竹的採集時間是秋季,挖出其根莖之後洗淨,曬乾或蒸透,切片後就能入藥,炮製上,也可用酒或蜜爲輔料炮製的,目的是減少其滋膩之性,同時加強其滋陰之力。

玉竹的性味甘平,主要能入手太陰肺經。歷代本草家對它的功用描述,大致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清肺金而潤燥,滋肝木而清風。

早在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裏,玉竹就被廣泛運用,比如麻黃升麻湯,原文如下: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爲難治。方用麻黃升麻湯主之。

麻黃升麻湯的組成:麻黃、升麻、當歸、知母、黃芩、玉竹、石膏、白朮、乾薑、芍藥、天門冬、桂枝、甘草、茯苓。

而麻黃升麻湯的煎煮也有特點,就是先將麻黃煮一兩沸,去掉水面上的泡沫,然後加入其它藥繼續熬煮,最後去渣、分溫三服。大致在“炊三鬥米時間”後,會出一身大汗,於是就豁然而愈。

在麻黃升麻湯這個方劑裏,用萎蕤(玉竹)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清肺金而潤燥。

認識玉竹的人都知道,玉竹質地滋潤而厚,性味和平滋潤,能化氣生津,解渴除煩,清金利水,益氣潤燥。還可以止消渴,通淋澀,潤皮膚,去黑幹,療目疾,治眼睛昏花。

傳說中,華佗傳授給他的徒弟樊阿一個叫做“漆葉表黏散”的養生方,說是可服食長生,其中的青黏就是玉竹葉。

後來,歷代封建帝王的後宮裏,宮中女子就喜歡服食玉竹,以美容養顏。

現代科學發現,玉竹中含有玉竹粘多糖類物質、以及黃精醇類物質。或許就是玉竹滋陰的主要“動力”。

在歷代中醫方劑裏,玉竹常和赤芍、當歸、黃連配伍,煎湯燻洗,用以調理各類眼紅澀痛。

也有的人平常經常覺得眼前有黑影飄移,有的還會有紅痛昏暗,這時候就有一個叫做“甘露飲”的方劑,大概就是由玉竹組成,略加薄荷,生薑,蜂蜜同煎湯,睡前溫服。

而玉竹也可以用於中醫的小便淋數,常和芭蕉根、滑石配伍水煎。

小便短澀,且伴有發熱口乾之證,直接有用玉竹調理的記載。

此外,對於肛周虛腫,玉竹也可以和天葵子、龍膽草、茯苓、前胡配伍。

現代科學還發現,玉竹和玄蔘、枸杞配伍,對調節血糖、血壓有一定的幫助,還有一定的強心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痰溼氣滯的人,不適宜使用玉竹。

最後,常用的玉竹養生食療方,可以用玉竹和牛肉、何首烏、枸杞,玉竹,黃芪,薑片適量煲湯,味道可口,滋補的能力也不錯。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