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安全與氣象密切相關,天氣氣候變化可引發一些疾病的發生、流行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去年4月,上海出臺《關於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干意見》(“公衛20條”),明確要求要建設協同綜合、靈敏可靠的公共衛生監測預警體系。健康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納入全市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主要建設任務,這在全國範圍尚屬首次。不久前,市衛健委和市氣象局簽署框架協議,開展天氣對傳染病及慢性病的影響研究,健康氣象的研究將邁入跨行業數據融合的新領域。

市衛健委副主任張浩介紹,氣象因素和很多疾病的發生都有關聯性,包括急性傳染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等。衛生健康和氣象部門的“聯姻”,早在本市2011年啓動第三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時就開始了。彼時,市疾控中心和氣象部門合作,探討氣候和天氣對腹瀉病的影響,由專家共同參與,推出了“腹瀉指數”,對夏秋季腸道傳染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這是本市公共衛生服務的創新,爲市民提供優質的公共衛生產品。

去年4月,上海召開公共衛生大會,推出了備受關注的“公衛20條”,其中就包括“建立基於天氣和氣候的基準傳染病預警預報體系”。張浩表示,這已納入第五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項目內容。氣象作爲預警監測體系中的一個因素,與發熱等症狀、公共衛生苗子事件等同屬於需監測的維度,一旦出現異常,立即觸動警報,有助於決策部門的指揮棒更快轉起來。將氣象因素納入疫情防控,也是爲了讓預防的關口進一步前移,鼓勵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構建靈敏的監測體系,更好地體現了城市精細化治理、全方位防控的要求。

衛健和氣象部門的合作在上海擁有深厚基礎,這種合作是多元、長期、全面的,走在了全國前列。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吳寰宇介紹,市疾控中心和長三角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作爲兩家專業機構,通過合作研究,推出了感冒指數、腹瀉指數等實用的公共衛生產品,指導市民預防當前流行疾病,降低市民罹患目標疾病的風險。

一年之後,也就是今年4月,衛健和氣象部門再度牽手,將逐步建立健康大數據和氣象大數據共享機制,針對相關多發疾病及重大傳染性疾病開展預報預警服務。“大數據的意義,對專業機構來說是預警風險;對公衆來說就是健康宣教。”吳寰宇表示,今年,兩家專業機構正在聯合開展對蟲媒生物的監測。比如,蚊子的活動半徑與氣象有密切關係,通過與氣象監測網絡的精準匹配,可完善對蚊子等蟲媒的監測網絡,這些也爲研究由蚊蟲傳播的傳染病提供了數據支撐。據瞭解,這種聯合建設的病媒生物哨點監測網絡目前也是全國唯一。

開發公共衛生氣象預報技術和模型,對疾病風險和發展趨勢做出智能預判,將複雜數據轉化爲易懂的風險等級,在老百姓可以感知的健康領域,推出更有針對性、更通俗易懂的產品,這是雙方合作的初衷。張浩表示,合作的目的不僅是取得具有上海特色的研究成果,更是要通過將應用成果惠及百姓,構建符合超大城市實際的公共衛生管理體制機制,守護城市安全和百姓健康。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左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