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回溯|57年中國人口之變:四口之家“縮圈”到三口

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將揭開面紗。

伴隨出生率走低,老齡化進程加速時不時被推上風口浪尖,人口問題無疑成了全民焦點。臨近最新數據出爐,“2020年我國人口持續保持增長”這則官方消息,對人口焦慮起到了一定的緩釋作用,不過也並未終結外界對於中國人口未來預測的交鋒。

此前,我國共計進行過六次現代意義上的全國人口普查,分別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追溯至1953年的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彼時全國大陸總人口達到5.82億人,此後1982年突破10億,1990年、2000年及2010年相繼超過11億、12億、13億。

與此同時,人口增長放緩已成不爭的事實,截至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十年來我國人口增長處於低生育水平階段。

人口普查主要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職業、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爲我國人口數量、結構、分佈提供了一個全面的畫像,也是研究制定人口政策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依據。前六次普查數據中我國人口呈現出哪些趨勢?計劃生育政策下增長率經歷了怎樣的轉變?跨越半個世紀,中國家庭規模和老齡化情況“真相”如何?

關鍵詞 1

人口總量

57年人數翻倍,計劃生育下高增長率“剎車”

持續增長——可以說是我國總人口數量變化的關鍵詞。全國總人口從1953年(截至6月30日24時)的6.02億人增至2010年(截至11月1日零時)的13.71億人,57年間總人口數量翻倍。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總人口數首次超過10億人,同1964年的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相比,18年間大陸人口(不含港澳臺及海外華僑)年平均增長率爲2.1%。也正是在這一年,計劃生育被定爲基本國策,1982年12月被寫入憲法。

此後,我國人口增長速度開始放緩,1990年、2000年、2010年的三次人口普查,大陸人口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爲1.48%、1.07%、0.57%。

2010年普查數據顯示的人口增長減速勢頭最爲明顯。1990年到2000年,我國大陸人口淨增長1.32億人,此後的2000年到2010年,我國大陸人口淨增長7390萬人,後一個十年比前一個十年淨增長減少了超5600萬人,年均增長率下降了近一半。這也表明,隨着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執行,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控制。

根據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時任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2011年公佈的數據,截至當時的近10年左右,我國人口出生率約爲12‰,死亡率約爲7‰,自然人口增長率約爲5‰。我國實現人口再生產類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從“高、低、高”的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轉變,在這樣的模式下,中國人口總量增長速度放緩。

解讀 

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育齡婦女數量或持續下跌

近年來,全國出生人口數持續下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1465萬人,人口出生率爲10.48‰,是我國自1949年以來出生率的最低值;2019全年死亡人口998萬人,人口死亡率爲7.14‰;人口自然增長率爲3.34‰。

數據顯示,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每年出生人口數保持在2000萬以上,1998年起降至2000萬以下;2003年降至1600萬以下,此後到2013年間,我國出生人口在1600萬上下波動。

2016年我國正式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出生人口數出現明顯增長,當年全年出生人口達到1786萬人,比上年增加131萬人,是2000年以來出生人口最多的年份。不過,自2017年開始,全國出生人口數已經連續三年下降。

2021年2月,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佈的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並已經到公安機關進行戶籍登記的新生兒共1003.5萬,相較上年減少了175.5萬,2019年這一數據爲1179萬。儘管最終出生人口數據與戶籍登記新生兒數據有一定差距,但出生人口下跌的趨勢已經顯現。

民政部部長李紀恆曾撰文提出,目前,受多方影響,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

國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提出,我國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幾乎熨平了生育週期,未來育齡婦女數量或將持續下跌,進而拖累出生人口數量。1960年-2010年的50年間,我國育齡婦女數量基本是單調爬升,未來預計將會單調衰減,時間跨度也有可能達到50年。從當前潛在育齡婦女和即將退出生育年齡女性的數量來看,2018年,0-14歲的青少年女性有1.09億人,35-49歲的育齡婦女有1.60億人;在不考慮死亡率區別的情況下,未來15年將減少育齡婦女5100萬,平均每年減少340萬人。即使在樂觀假設下,仍然出現新生兒數量長期持續減少的趨勢。

關鍵詞2

三口之家

家庭成員“縮圈”,戶均人口降至3

半個世紀時間,我國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三口之家”已成核心家庭模式。

1953年、1964年、1982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均在4人以上,分別爲4.33、4.43、4.41。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開始,每個家庭戶降至4人以下,且人數穩定在3人左右。

家庭戶規模數據顯示,1990年爲3.96人,2000年爲3.44人,2010年降至3.1人,比2000年減少0.34人。

解讀

低孩次生育成主流,生育、住房成本“拖後腿”

對於這一變化,國家統計局表示,主要是由於我國生育水平不斷下降、遷移流動人口增加、年輕人婚後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

目前,低孩次生育已成主流選擇。2014年和2016年,我國分別開始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但家庭生育意願僅在政策放開的短期內得到集中釋放,家庭戶規模的增長並未持續很久。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國家統計局數據看到,平均家庭戶規模在2010年之後繼續降低,2013年、2014年平均家庭戶人數降至3人以下;2015年有所回升,升至3.10人,2016年繼續升至3.13人;此後又開始降低,2018年降至3.00人。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全國育齡婦女生育率爲47‰,其中一孩生育率爲19.5‰,二孩生育率爲24.4‰,三孩及以上生育率僅3.2‰。其中,城鄉之間差距較大,農村婦女的二孩生育率明顯高於城鎮婦女。以我國育齡婦女生育高峯25-29歲年齡段來看,城鎮婦女二孩生育率低於一孩生育率近7個千分點,農村婦女的二孩生育率則高於一孩生育率近18個千分點。

國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提出,生育限制放開後的前幾年,前期堆積的生育意願或集中釋放,短期新生兒數量有所增加,但隨後會進入持續下滑的通道。經濟發展水平與生育率呈現負相關是國際普遍現象,但我國生育率明顯低於全球普遍水平,出現這一結果的特殊因素主要是我國女性生育機會成本、托幼成本、教育成本和住房成本高企。

關鍵詞3

性別比

男多女少境況未改,總人口性別比連年下降

幾十年間,儘管我國男多女少情況未改變,但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人口爲100)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從1953年普查結果的107.56降至2010年普查結果的105.20。2010人口普查顯示,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國家統計局每年公佈的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看到,自2006年以來,我國總人口性別比已連續14年下降,2019年末,我國總人口性別比爲104.45。

比起總人口性別比,更需要關注的數據是出生人口性別比(以女嬰爲100)。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離正常值且不斷上升,2008年之後開始呈現下降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82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分別爲108.5111.3、116.9、117.9,呈現不斷攀升跡象。

其中,2004年出生人口性別比高達121.2,此後保持在120上下波動。2008年開始,出生人口性別比呈下降趨勢,到2019年時已降至110.14

根據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2020年出生併到公安機關進行戶籍登記的新生兒中,男孩529.0萬,佔52.7%,女孩474.5萬,佔47.3%。新生兒男女性別比達到了111。

在沒有干預措施情況下,國際公認的出生人口性別比正常值在103至107之間,迄今爲止,中國的數據尚未恢復到正常範圍。

解讀

結婚對數下滑,晚婚晚育波及出生率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提出,出生人口性別比例失衡,是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問題之一。男女比例自計劃生育後失衡,造成婚姻市場匹配困難,進而影響結婚對數。2013-2020年,我國結婚登記對數從1347萬對的歷史高點持續下滑至813萬對,2020年同比下降12.2%。

與此同時,晚婚晚育現象更加突出。根據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統計司出版的《中國社會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實和數據(2019)》,中國出現育齡婦女平均初婚、初育年齡推遲的趨勢。從1990年到2017年,中國育齡婦女平均初婚年齡推遲4歲多,從21.4歲提高到25.7歲,並呈現繼續走高的趨勢。育齡婦女的平均初育年齡從1990年的23.4歲提高到2017年的26.8歲。

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出生率的進一步降低。任澤平提出,初育年齡每推遲一個月,大概會影響總和生育率下降8%左右。

關鍵詞4

老齡化

2000年起步入老齡化社會,老齡人口比重攀升

國際上通常把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10%,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爲老齡化社會的標準。國家統計局人口年齡結構相關數據多用65歲標準,中國從2000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當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爲10.3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爲6.96%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老齡人口占比進一步上升,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8.87%。與此同時,0-14人口比重也在降低,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0-14歲人口占比16.60%,較第五次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

此後,我國老齡人口比重連年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2013年,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在9%以上;2014年超過10%,2017年超過11%,2019年達到12.6%。

2019年末,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達到1.76億人,與2000年末的8821萬人相比,已經翻番。

解讀

明年或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養老金缺口壓力增大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提出,從發展趨勢看,2022年將進入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4%的深度老齡化社會,2033年左右進入佔比超過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之後持續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約35%。隨着生育率下行和壽命延長,老齡化是全球普遍現象,但中國由於長期實行計劃生育,老齡化速度前所未有。

人口老齡化最直接的結果是使得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凸顯,養老金缺口將日益增加。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範建軍的報告,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主要有三大收入來源,保費徵繳收入、財政補貼、投資收益及其他收益。將政府財政補貼剔除在外會發現,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自2015年起,已出現明顯的資金缺口,而且資金缺口還有逐漸擴大趨勢。如果再考慮個人賬戶普遍“空賬”運行的情況,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缺口更大。

任澤平建議,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打造高質量爲老產品和服務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要加快推進國資劃轉社保補充缺口,推動社保全國統籌,發揮養老保障體系中第二、三支柱的重要作用;構建老有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鼓勵企業留用和僱傭年長勞動力,適時適當推遲法定退休年齡;還要打造高質量的爲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顧志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