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蕩慢行橋景觀。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一座橋,勾連起上海青浦和蘇州吳江,促成兩地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

5月14日,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聯合採訪團來到蘇滬交界的環元蕩生態岸線貫通工程示範段。

漫步在元蕩慢行橋上,江面開闊,遠處草木蔥鬱,工人在進行生態養護,這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的跨省級行政區第一座人行橋,全長585米,實現了青浦和吳江的步行跨越。

與慢行橋並行而立的是元蕩橋,在去年建成通車,使吳江到青浦的時間由40分鐘縮短爲5分鐘,打破了行政區劃所帶來的交通阻隔。

元蕩工程貫通岸線示意圖

過去,兩地之間湖蕩密佈,豐富的水系形成了不少斷頭路。而元蕩水域總面積12.9平方公里,五分之一屬青浦,五分之四屬吳江。在這樣的省際交界處,地方政府間往往因爲施工標準、立項程序的不同難以協調。在不打破行政隸屬的前提下,元蕩岸線生態修復貫通項目如何實現兩地的協同?

2019年11月1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正式揭牌,初心使命是“兩個率先”,即率先探索將生態優勢轉化爲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率先探索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

水中綠化。

以此爲目標,元蕩岸線生態修復貫通項目一邊建設,一邊摸索出跨域項目協作新模式。

由於項目橫跨青浦、吳江兩地,在事項審批部門、法規、流程、材料申報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要想協同流程複雜。

爲了簡化審批流程、提高效率,兩地相關部門多次協商,最後達成“一枚公章管審批”,以“多方委託、一方受理”的模式,完成項目審批。換言之,以一張藍圖管全域,一套標準管准入,並採用統一監測、統一執法來維護項目運轉,突破了行政邊界。

在元蕩慢行橋項目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委會牽頭謀劃,青浦、吳江兩區共商共建,項目前期聯審聯批,最後達成由吳江區統一實施建設。

元蕩景觀。

伴隨着元蕩岸線貫通一期工程的實施,相關指導意見同步形成,從謀劃、立項、規劃、設計、建設到運維形成了完整的協同模式。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委會生態規劃建設組副組長劉偉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指導意見的形成是一體化過程中最難的部分,也是參與人員最驕傲的一件事情。

“這變成一個傻瓜式的指導手冊,將加速二期工程的實施。” 他解釋說,第一次建設項目時,兩地要反覆協商,而第二次項目推進時,機制已經形成,每一階段的行動可以直接對接,構建了一個新型的省際協商機制。

劉偉還透露,5月13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重大建設項目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正式發佈,針對元蕩岸線生態修復貫通項目提出,在去年2.4公里的基礎上,今年要再推進8.1公里,也就是通過兩年建設完成10.5公里,希望到第三年把23.9公里全部完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