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包永婷5月18日報道:即日起至8月8日,“浮世萬象——百幅浮世繪藝術珍品展”在世博會博物館1號臨展廳展出。展覽集中展示了日本江戶和明治時期的浮世繪原版文物級別古畫,展出的100套作品全部來自日本浮世繪三大私人收藏家族之一的淺井家族。

在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恢復與重塑”下,展覽在中國首次展出日本民間傳說中神兵天將戰勝病魔妖怪而使百姓恢復健康的故事,表達對健康生活與和平世界的美好期盼。

浮世繪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間,也叫德川幕府時代),是一種以版畫爲主的藝術類型,字面譯文爲“虛浮世界的繪畫”。它以世俗生活爲主要表現對象,體現了普通民衆的文化與審美趨向。浮世繪作爲日本的大衆藝術,從莫奈、梵高等這些歐洲印象派大師的時代至今一直受到世界各國人士的廣泛青睞。

展覽分爲“城”、“季”、“娛”、“信”四個版塊,描繪了日本江戶時代的市民生活、山川景物、戲劇人物、民間傳說,全景式呈現了浮世繪這種日本代表性藝術形式和文化象徵的精彩魅力。

2021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爲“恢復與重塑”,“浮世萬象——百幅浮世繪藝術珍品展”在中國首次展出日本民間傳說中具有魔幻色彩的神靈鬼怪、以及神兵天將戰勝病魔妖怪而使百姓恢復健康的故事。在全球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的背景下,策展人希望通過這些內容表達對健康生活與和平世界的美好期盼。同時也是對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恢復與重塑”的呼應演繹。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凱風快晴》

作品中除了中國觀衆熟知的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歌川國芳、月岡芳年、楊洲周延等名家及相關名作外,部分作品爲首次來華展出。展品中的七成作品爲大幅三聯畫,歷史背景內容豐富。

歌川芳虎《東京日本橋風景》

浮世繪來源於生活與民間,同時也反映着當時的日本文化背景,被後世冠以“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歌川芳虎的《東京日本橋風景》描繪了江戶末期到明治初期,日本橋橋頭人羣熙攘的場景。法令告示牌於橋左側高豎,牌下設有用於防火的儲水木桶。除了人力車與馬車,自行車也穿梭其中,更有西洋男子騎馬從畫右側前來。畫中的許多細節展現了西洋文化的逐步融入,是一幅展示江戶城風俗變遷的珍貴浮世繪。

此外,展覽特別選取了與中國文化有關的作品,比如描繪“五節句”習俗的畫作中可以看到諸多中國文化元素,折射出中日兩國源遠流長的交往歷史。

楊洲周延《江戶砂子年中行事 端午之圖》

楊洲周延的《江戶砂子年中行事 端午之圖》描繪了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初期端午節時熱鬧的景象。奈良時代,中國端午節的習俗傳入日本,並被賦予了新的文化,演變成菖蒲節、男孩節。在日語中,“菖蒲”與“尚武”一詞的發音相同,且菖蒲的葉子形狀與劍的形狀相似。觀衆可從畫的左側看到衆男孩手持菖蒲製作的劍進行競賽,意在祈願男孩身體健康。畫裏右上方懸掛着一面很大的鯉魚旗,據說是從江戶時代中期開始形成的風俗。明治維新後,端午節改爲陽曆五月五日,這一天也是日本的兒童節。

楊齋延一《佳人雪見之清樂》

楊齋延一的《佳人雪見之清樂》是一幅描繪雪景中明治時代的音樂聚會,琵琶、琴、二胡、橫笛等中日樂器混合演奏,體現了中國樂器音樂文化對日本音樂的影響。其中,二胡由北方遊牧民族在唐朝傳入中國大陸,在江戶時代傳入日本。琵琶相傳起源於薩珊波斯,在漢朝傳入中國,奈良時期傳入日本。在日本,最早的琴可以追溯至日本彌生時代,與琴形狀相似的古箏則是在奈良時期傳入日本。

與國內諸多浮世繪展覽不同,策展人採用世博會的獨特視角進行了一次藝術解讀。展覽通過浮世繪呈現了日本版畫與中國版畫技藝和傳統文化的交融互鑑,籍由日本參展1867年巴黎世博會、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等機緣,浮世繪走進歐洲大衆視野並對歐洲美術界產生重大影響,自身亦吸收外來文化而豐富其敘事表現的世界性,爲東西方文化的傳播交流和互促共榮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井上探景《雪月花之內——淺草金龍山之圖》

細心的觀衆可以看到浮世繪名作中出現的中國樂器,也能看到後期對歐洲產生諸多重大影響的作品。受此次展覽巧妙融合了世博館展覽體系三個特色維度,藉浮世萬象而:觀城市生活,覽大千世界,賞世博精髓。

除了展出百幅珍品外,此次世博館還聯合中央美院青年師生創作了精彩的“動態版浮世萬象”,結合當代審美意趣、社會風俗以及熱點元素,選取喜多川歌磨、鈴木春信、鳥居清長、東洲齋寫樂、歌川廣重等浮世繪名家作品,進行內容再創作和動畫設計,年輕的觀衆會有不一樣的有趣體驗。在藝術跨時代的交融中,努力做好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爲中國青年一代提供展現的舞臺。

世博會博物館館長劉繡華表示,浮世繪在今天依然表現出極強的藝術生命力,通過展示這種在中日兩國均較受歡迎的藝術形式,爲202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以及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進行預熱,切實發揮世博會博物館民間外交的平臺功能。

展覽後續將舉辦一系列活動,觀衆可以通過參與活動,深入瞭解“浮世萬象”的世界。

相關文章